医院|自述:为一场手术,半年去过四家医院,跑了16趟

文/赵余欢
医院|自述:为一场手术,半年去过四家医院,跑了16趟
文章图片

图/Unsplash
“看病比登天还难 。”在北京协和医院门口,我正填写防疫信息准备进医院,一对夫妇擦肩走过,这句话就飘进我耳朵 。
2021年上半年,我终于下定决心,着手处理一个长了几年的子宫肌瘤 。每年体检,医生就报一遍它的尺寸:逐年生长,速度挺快,位置有点崎岖 。若置之不理任由它继续长大,以后可能更加难以处理 。
从毫无了解到手术完成,不到半年里,我一共去过四家公立医院,加上一次住院,一共跑了16趟 。
6月28日,最后一次术后复查那天,我排在29号,坐在走廊里听大家聊天 。很多患者从外地赶来,准备在当天检查后,搭晚上的车回去,一位女士是晚上10点的火车,第二天早上9点才到 。
我意识到,我远不是看病最麻烦的患者 。
一次又一次和公立医院打交道,每次的经历是随机掉落:有时能直接跟医生聊,有时却未见其人,先莫名派出一沓检查;有的检查一出门交费就搞定,有的抓着大大小小的单子跑几层楼,一些地方还不开门 。有时医院能开药,有时我得自己上网买 。一旦检查项目多起来,比如手术前的检查,往往每层楼都得去一下,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换个院区继续查,跑得上下翻飞 。
以结果看,最终是好的,感激医生的技术和经验,手术最终以一种损伤较小的方式做好了 。但过程却很复杂,完全是耐心的大考验,有些细节医院完全可以调整,以免去病人的烦难 。
急得想哭的年轻妈妈

4月初的一个上午,我排在检查室门口长长的队伍里等着 。
那时,我在为子宫肌瘤手术做前期的准备 。瘤有点大,医生权衡之下,让我每个月来打一针,连续三个月,使瘤缩小、血流减少,同时每次都要检查瘤的大小,以便于掌握最新情况,衡量手术方案 。
诊室、检查室门前,总是拥着一群人,每个人竖起耳朵,唯恐错过门里的医生叫号 。检查的速度不算快,一个人大约十分钟,医生给开了检查单,我去检查室门口排队 。
走在医院里,经常看到晕头转向的患者找不对科室、走错了流程、忘带了单据、找不到材料,医生们对此也无可奈何 。有时,医护人员很乐意行个方便,比如中午去打针,医护人员吃饭吃到一半就放下;有时没办法,比如空腹抽血,不幸上午的检查排得太多,只好不吃不喝等到下午上班了再抽 。
我找到检查室,门口的长队一直排到走廊上 。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会联想到餐馆门口的叫号装置,如果能边排号边知道进展,检查过程就可以几项同步进行,对患者来说,显然效率更高更轻松,也能少等个把小时 。
苦等中,我听到排在后面的一位年轻女性在电话中叙述自己的病情,大概是和家人朋友 。她似乎问诊过程不顺利,也许是看病过程太繁琐,身体情况又不明朗,她叹口气说,“好想哭啊”
当时已经快11点了,这条长队没有往前挪一步 。
期间她接了几个电话,原来上午在北京另一家医院,她也挂了号,对方连连催促,问她什么时候到,因为医生稍后就得去做手术,今天不会再接诊门诊患者 。
她被问得没有办法,急得不行,只好怯怯地问我们三四个排在她前面的人,这时才知道更多的情况:她独自从天津来,孩子还很小,日常难以脱身,所以这次一口气抢到了两家医院的号,希望当天两边都能问诊,结束后,就可以赶快回家照顾小孩 。
我们就说好啊,同意让她先做检查 。她听到后连连道谢,真的快哭了 。
在疫情平缓的4月,北京的知名医院尤其是优势科室,重新回到以往人满为患的状况 。抢到专家号越来越难,谁也不想从外地专程来一趟,却因检查太慢而白白浪费机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