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自述:为一场手术,半年去过四家医院,跑了16趟( 二 )


检查结束正好是中午,我在附近的小餐馆吃口饭,竟又碰到了她 。闲聊中,得知她最终没赶上另一家医院的问诊,不过对方让她明天上午再去,加个号,也算没有浪费问诊机会 。
而我们在的这家医院,由于她的病况复杂,明天会有另外一位医生,与今天的主治医生一起会诊,商量如何处理 。
她因此还是没能当日赶回去,但问诊的事有了点眉目,心也踏实下来,准备在附近住一晚 。她感慨说,还是想得太简单了,看病嘛,怎么可能那么快呢 。
和患者们聊天,最后大家总会归结到这句话上 。在那段时间里,我每个月至少在医院出现一次,越来越驾轻就熟,直到5月下旬被推进手术室 。
去过那么多次医院,依然感到茫然

我原以为手术简单,就在家附近的两家公立医院分别问了方案:一家医院一口答应,说能做,实则方法笨拙,创面大,后来我才明白那并不可取;另一家的医生则直接帮我指路,建议去专科比较厉害的两家公立医院看看,也帮我分析了可能的手术操作方式 。
最终,按照这位医生的指点,两家公立医院我都去了几次 。那个阶段经常感到茫然,常常不知道这颗瘤应该何去何从,到底谁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它,频繁出入各家医院,在每家医院都要预约检查,拿到检查结果才能跟医生商讨具体手术方案 。
最终,所有的检查做过了一遍,才敲定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也确定了宫腔镜的手术方式 。
至于什么时候能手术,不确定因素又有很多,要等床位,要看前面的患者能不能来 。最终,我的床位是突然出现的,医生忙活了几通电话后,立马和我敲定,明天术前检查,后天就住院 。
我马上跑回家收了收东西,装满一个行李箱,就这么突然入院了 。入院当天又横生枝节,好在做了检查发现没问题,于是次日手术,再住两天,就出院了 。
由于仍在疫情期间,家人并不能陪护,不过,一些琐碎的事情依然需要他们协调时间,跟公司请假、跑腿,依然很麻烦 。比如按医生的嘱咐买抗生素术后吃,这次手术不开这个药;手术当天还需要在医院等着签字 。
手术前一天,医生把我叫过去,画了张图,详细地讲了一遍手术将如何进行 。出院后,我在手术记录里又看到了这张图 。不管在哪家医院,每当谈到手术该如何做,医生们总在手边摸出一张纸画图,有的医生还跟我打比方,“像剥荔枝一样” 。
次日,进了手术室麻醉,再一醒来,“荔枝”就被剥掉了 。
但是出院没多久,又横生枝节,我的医生突然打给我,子宫肌瘤的病理检查结果已经出了,可能有点问题 。她叮嘱我,需要去一趟医院把病理切片借出来,拿去协和医院病理科看一下,最后再还回来 。
协和医院,就是那家被患者吐槽“比登天还难”的医院 。到底怎样才能挂到号?即便我已经挂过几家医院的号了,但这次,渠道又不一样了 。我花了两天时间,尝试了很多互联网医疗app、公众号,还给114打了电话,按它的放号时间试图抢号,但最终都没能挂到,又一次感到茫然 。最后,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自己的app上,我守着放号时间,连续不断地刷新,总算抢到了病理科的号 。最终,会诊结果显示没有问题 。
一趟又一趟

去医院的次数多了,我观察到患者和医护人员吵架是大概率事件,很难避免 。
6月26日上午,协和医院的病理科窗口有五六个人在排队,等待取走他们的病理切片 。这是个周六,患者们一大早过来,已经站着等了两小时 。按回执单上写的,当日8时30分至10时30分可以取走病理切片,很多人不到8点就来了,想赶快取走 。然而,窗口迟迟没有要开的意思,人们百无聊赖的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