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腾讯吃不下喜马拉雅

投稿|腾讯吃不下喜马拉雅
文章图片

文丨海克财经 , 作者 | 范东成
与当前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正相关 , 中国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近日为疾行中的赴美IPO进程猛踩了一脚刹车 。前有滴滴 , 这一脚显然必须毫不犹豫地踩下去 。
这是一个讲了9年多的关于声音、注意力和钱的故事 。故事的讲法一直在打磨更迭 , 奈何直到今天 , 你都很难说 , 这个故事有着多么激动人心的力量 。
据喜马拉雅4月30日提交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招股书 , 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的2021年第一季度 , 喜马拉雅全场景(移动端、IoT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数(MAU)达2.5亿 , 其中移动端即APP月活1.04亿 , IoT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共1.46亿 。
从用户规模看 , 喜马拉雅确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 。
但招股书另披露 , 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是其主要营收来源 , 而付费订阅在其营收中仍占比近半 , 2018、2019、2020年分别为43.6%、46.3%、43.3% , 2021年第一季度44.6%;与此同时 , 亏损仍在持续 , 2018、2019、2020年亏损额分别为7.737亿元、7.773亿元、6.051亿元 , 2021年第一季度亏损2.672亿元 。
用户规模最大 , 业内名头最响 , 但就是不赚钱 。
作为行业标杆的喜马拉雅 , 过去9年里 , 穿越了多个互联网风口 , 也曾积极跟进布局 , 最终新平台成了老平台 , 快公司成了慢公司 , 盈利之路依然漫长坎坷 。
相信投资方及管理团队大概率不会让暂缓的IPO永远搁置 。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 , 至少目前看都还是满足合规要求之后 , 喜马拉雅的可选项 。相较眼前的难题 , 更为巨大的压力无疑是 , 重启IPO乃至有可能实现成功上市之后 , 喜马拉雅的声音故事怎么讲下去以及怎么把讲出的故事真正落地 。
01 与淘宝渐行渐远创办喜马拉雅之前 , 余建军有着深深的焦虑 , 自己已经三十好几了 , 创业了很久 , 还没找到做平台的切口 。这是2017年7月 , 在湖畔大学的一档栏目中 , 余建军向同是创业者的另一学员透露过的心声 。
喜马拉雅便是在创始人这样一种殷切的希望下诞生了 , 连同它的名字 。在证大投资人建议给这个新的音频项目直接命名喜马拉雅时 , 余建军起初拒绝 , 后来偶然看到这一域名的贩卖者给它打的广告 , 动心了 。那句价值6万元的广告语是:世界最长的河流成就了亚马逊 , 最大的宝藏成就了阿里巴巴 , 那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会成为什么?
做个和音频有关的最大平台 , 是喜马拉雅开始时的定位 。这也就使得 , 喜马拉雅始终是一个内容泛化、无所不包的声音平台 。
按照余建军2016年的公开表述 , 他在创业之初曾认为 , 这样一个音频大平台 , 上面应该有大量的电台节目 , 但做到后来发现 , 其实有40%的人是在上面听书的 。联系喜马拉雅发展史 , 它与阅文的版权合作消息是在2015年7月公开 , 据后来公开报道 , 双方在一年半前既已开始沟通 , 倒推可知 , 大约2014年初 , 也即喜马拉雅创办一年多 , 就有了和网文版权方连接的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