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商汤科技三年半亏240亿,面临数据强监管,能撑住近千亿估值吗?( 三 )


高估值面临合规、伦理等诸多挑战目前,人工智能转入落地应用阶段 。业内分析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的痛点在于,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对AI模型需求存在差异,单个模型只适用特定任务,但模型生产还停留在专家人工训练时代,这就导致AI企业交付效率低,边际成本高 。
具体到每一个客户,又由于需求碎片化特征,就需要重新收集、标注数据、训练模型,以至于几乎每个项目都要重复进行这一流程,研发流程难以复用 。如此AI企业的成本就会不可避免地往上走,亏损也就成为了常态 。
中金在研报中称,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提升全栈底层能力,实现AI模型的工业化生产,从根本上提升效率,解决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不经济的难题 。
但在实际中,国内仅少数巨头具备底层自研能力 。研报表示,AIDC(计算与赋能数据中心)能力国内稀缺,AI公司自建算力中心或将成为未来趋势,同时自建AIDC实现算力云化是突破英伟达CUDA(一种并行计算框架)生态壁垒的关键 。
而且随着BERT、DALL-E、GPT-3 等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的出现,业内判断基于预训练大模型的AI模型工业化方式是未来趋势,但大模型的技术和算力壁垒高,常见开源框架对于大模型场景的性能支撑不足 。
招股书显示,为突破算力上的瓶颈,商汤科技正在上海临港建设大型AIDC,设计算力为每秒3.74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并使公司总算力达到每秒4.91百亿亿次浮点运算 。该AIDC将于2022年初投入使用落成,届时会成为亚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 。
实际上,在训练框架、算力平台等底层技术设施上的投入,让商汤科技过去几年在效率上已经实现较大提升 。
根据公开资料,公司部分算法的生产效率在过往5年中提升了约1000 倍,同样精度的一个算法模型,5年前可能需要10个研究员花半年时间来研发,现在只需要一个研究员花三天就可以完成研发 。
不过持续底层投入资金需求大、时间长、风险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例如,算法的领先需要庞大的队伍投入,需要研究人员不断突破算法的极限,持续在顶级期刊中发表论文;硬件上,为突破大量GPU并联计算带来的内存墙和算力墙等问题,需要对硬件和框架做深度优化,大幅增加了训练成本 。
商汤科技称,预期未来在人工智能架构上还有会大量的资本性支出,特别是潜在扩张到更多垂直行业方面,且公司正在建设上海临港AIDC,巨额资本性支出无可避免 。
这意味着要实现AI模型从“小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变,仍处于“失血”状态的商汤科技,将面临更大的资本支出 。
行业面临的不止于投入成本高、商业化难度大,AI行业还面临合规、伦理问题 。
AI行业主要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建构模型,而采集和应用数据,存在违法风险 。其中,《数据安全法》将于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不得向用户强制推送个性化广告;限制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有分析认为,数据是AI公司生命线,随着两部法律实施,AI行业过度收集数据的倾向,有望得到遏制,行业将面临重塑 。
云从和旷视在上交所的问询函当中,也都被问及数据合规和伦理风险问题 。
烧钱、难盈利的AI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泡沫消退 。
2020年7月20日,有着“AI芯片第一股”之称的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 。当日,公司开盘价250元/股,涨幅288.26%,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公司最新市值仅371.5亿元,股价较上市首日下跌62.86% 。
格灵深瞳一度被称为“AI最大泡沫” 。此前在2013年,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遇到了CEO赵勇,在一次饭局上,徐小平给出5000亿美金的估值,而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则给出1000亿,两人争执不下时,最后冯波给出了一个折中价格 3000 亿美元 。此后,格灵深瞳出现了高管离职、数据打架、上市中止、营收崩溃等一系列风波,D+伦估值仅为6亿美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