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子(二十四)这是我的

写给儿子(二十四)这是我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亲爱的,我的儿子。今天,妈妈想跟聊点人的称谓。你可以猜一猜,“这是我的妈妈”和“这是我妈妈”这两种叫法,妈妈听到哪个最欢喜呢?你可以再读一读,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有无“我的”,但给人感觉却大为不同。
我们就谈谈“我”字先吧,“我”作为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在甲骨文里它是指奴隶社会里一种用来行刑杀人和肢解牲口的凶器,据说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利,代表的是生杀大权的最高权利!“我”字虽指代自己,但不是人人都可以使用“我”来表示自己的。后来,到了战国时代,“我”字本义所代表的凶器被后起的更优良的凶器淘汰,于是“我”字在汉唐以后便被普遍地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变。而“我”是杀人凶器的原义便早已不为人所知了。
另外《说文解字》里曰:“谓用己厕于众中,而自称则为我也。”意思是说将自己置于众人之中,而自称时称作我。所以,称“我”其实是以别人作为参照的一个称呼,它与先秦乃至汉唐以前使用的第一人称“吾”“予”“余”等字是有别的。
儿子,中国汉字极其丰富,意蕴深刻,并且有可以探寻的演变历史,总之,随意走一走汉字王国,你都可以读到那些意想不到的有意思的汉字故事。那是一个又一个有脉搏跳动的灵动的汉字。它们甚至牵系着一个又一个扣人心扉的古老而鲜活的生命。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副图景,例如“衣”字俨然是一个穿着棉袍的和尚的速写;“射”字是一只手拉着绷得满满的弓箭,你可以想象征战的场面:可能是攻占一座城池,以及河里的两条船之间的战斗,人和鱼混在河水里。最边上有两个女人,穿着镶花边的长裙。她们举着弓,准备射箭。有一本书叫《汉字王国》,妈妈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个人是用何种方式去认识和讲述如此博大精深的汉字世界。结果你猜,妈妈最由衷敬佩和惊叹的是什么?影响力如此大的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一个来自瑞典的汉字爱好者——林西莉,她的瑞典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她还是著名的作家和摄影家。她平实的语言中又带着细腻和温情,这种对汉字的情怀不得不令我感动,但更多的是汗颜。
【写给儿子(二十四)这是我的】再回到“我的”这种表达,这个表达是更自我一点的。有的说法说是孩子的领属意识的形成表现之一。如果以汉字表达的角度去解释,妈妈更愿意理解为“我的妈妈”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这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妈妈,不是别人的,显示血缘关系上的认同感;其二是这是我最爱的人,最亲的人,显示心理情感上的亲密度。而“我妈妈”的说法可以解读的意思就很直白缺乏人情味。所以一个称呼中有“的”与无“的”它表现出来的温暖力度自是分明。
写给儿子(二十四)这是我的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或许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对汉字的捕捉力和敏感力,未经大人的刻意教导和训练,孩子也可以自己习得。后来,你总是这样呼叫我们:我的婆婆公公,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小姨,我的舅舅等等。那个“我的”,那个奶声奶气的又甜甜的声音“我的”,一次又一次叫化了大人的心。哪怕有一次你在我背上,突然喊我“我的老妈”,我也瞬间被你暖到。
这种“我的”的表达方式,其实很能感受到你是一个情感相对细腻而内心温软的人。有一回,我们两个回房间午休,飘窗上阳光微微透过窗帘撒下,你看到了书的封面上妈妈的照片,低下声音说:“我的妈妈,这是我的妈妈。”我问:“你的妈妈怎么了?”你说:“咦,我的妈妈怎么会在这里了呢?”我故意咯吱了一下你,瞬间,你泛红的眼圈下又出现了甜甜的笑容。还有一回在老家西林,你跟你欣欣姐姐看到墙上爸爸妈妈的结婚照,你对姐姐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爸爸。那时他们去好玩的地方,还没有生我。”你欣欣姐姐对着婚纱照说:“你的妈妈好漂亮。”此时你那小小的手抬起来轻轻地抚摸着墙上妈妈的照片,当你转过身时,眼圈红亮。我们逗你,你秒变,又投入了嘻哈的玩闹中。
这就是你的,妈妈;这就是我的,儿子。用你的“有点……又有点”的说法来总结就是我们是有点喜感,又有点善感的人儿。我们的生命有紧密关联,都是彼此的“我的”,但更多的是独立与不一样,有着不一样的生命色彩。
(笔于2019年2月2日西林 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