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金融人逃离银行业,年薪百万的“金饭碗”为何不香了?( 三 )


银行人“出走”的背后,是对“是否愿意抛弃金饭碗”、“是否愿意拥抱变化”问题的回答 。
赵洁离开了深耕15年的银行业,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谋求职业进一步发展 。她表示:“虽然有不舍得,但是还是干老本行,工作内容差异不大,有信心;个人能力更有发挥的空间,话语权也更大了,我现在一个人带十几个人的团队,成员一半是银行出身 。这边激励政策到位很多,只要业绩足够出色,收入就没有天花板 。”
银行业自身的经营形态也在经历变革,这其中便包括传统物理营业网点的转型 。国有大行网点纷纷撤并,高度“程序化”和“流程化”的传统银行岗位正在被替代 。
有数据统计,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六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减少1.15万人 。
走进一家位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附近的建行营业网点,可以发现银行客户基本在智能终端一体机上自助办理业务,客户经理站在一旁解答疑问;以往去银行需要排长队到窗口人工办理业务的场景已不再 。
收入之外的权衡:抗压力与幸福感早晨8:30上班,为了完成每月增量客户的任务,需要打20-30个电话给客户进行小微贷款的电话销售 。如果幸运的遇到有意向的客户,就要立刻跑到现场推动业务落地 。有时办理一笔业务会花费一天的时间 。虽然规定的下班时间是下午四五点,但直到晚上11点多还在忙工作 。
这就是张江在银行的一天 。
“加班是常态 。我们不良贷款率这么低,背后有很多辛酸的付出 。”张江这样说道,“但我倒不全是因为辛苦,毕竟各行各业都不容易 。主要是和领导关系处不好,实在受不了 。”
压倒张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银行体系内“论资排辈”的文化 。他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花在了隐性劳动——为领导和资历较长的同事分担操作性质的工作,“这部分的核心在‘分成’ 。业务是领导拉来的,公司层面没有明确的分配方案,全看领导,那被压榨感是很强烈的 。”
“当时银行的工作气氛就不太想继续待下去,哪怕是换个部门或分支机构 。”张江凭借自己良好的学历背景很快在高校找到了一份新工作 。“高校老师不一定是最满意的工作,但可以继续待下去,不像银行,继续下去有可能会被淘汰 。现在的办公室氛围很好,加强了我留下来的意愿 。最吸引我的还是自由时间多 。”
出乎意料地,王亮离开银行的主要原因,也不是收入 。
王亮跳出银行后去了另一座城市的券商机构发展,收入不止翻番 。“收入和个人能力、业绩挂钩的,这边薪资结构是24薪,激励政策更强 。我也听说过有人年薪拿300万的 。”丰厚的收入使得王亮比同龄人更快地安顿下来,不再为房、车发愁,收获了幸福感 。
当聊到换工作的主要考虑,王亮说是因为想离家人近一点 。“我是广东人,银行总行机构很少有选择工作地点的机会,就想找份离家近一点的工作 。当然,也有自己的职业抱负考虑,想趁自己还没老的时候做一些事情,但首选还是工作地点 。”
王亮坦言,银行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不是说银行没有业绩压力,像有些银行分支机构也很忙碌的,但是银行压力和券商的性质不太一样 。在这边我得到了更大的自主权,方方面面都需要决策,而这些会直接影响到业务和管理的成败 。我感觉银行会相对舒服一些,比较稳定,说出去也体面嘛 。”
诚然,诸如工作压力、幸福感的考虑不仅是银行业,也是各行各业的通则 。对于历史悠久的银行业而言,可能仅仅是近些年工作体验的变化更明显一些 。近年来,银行业监管压力增大,监管处罚也由对银行机构的处罚,转向对银行机构和管理责任人“双罚”,银行员工的合规压力加大了,实质是对员工工作质量的要求提高了 。在增压的环境下,员工到手的薪资却没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反而是加班加点的体验越来越深刻 。员工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降低,银行工作似乎就“没那么香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