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点儿字

【每天看点儿字】小时候我爸常说我不爱看书,当时我是不服气的,不过现在回头看,老人家说的对,我内心深处确实不爱看书,阅读之于我充满了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导致我不太看文学作品或者武侠,短篇小说看过一些,不过也是重点研究人家的写作套路和技巧,以及看看我不熟悉的世界。
杂志上的评论或者文集是我最爱看的,年轻的时候尤其爱看影评,这些阅读可以极大满足我的功利快感,它们总能找到一个奇妙的角度去看一件所有人都在谈、都在聊的事情。但在微博兴起之后,这些评论要么被水军垄断,要么被吃瓜群众“影评无用论”所淹没,“怒怼影评人”成了影评的主要归宿,这难免有些令人遗憾。
我想,获得一个新视角是我阅读功利的根源。
社交媒体和碎片化并没有让这件事变得更容易,相反地,近年见诸网络的是10w+刷屏文以及铺天盖地的热点和反转,有些怀念纸媒的时代。
“每天看点儿字”是我逼迫自己做的事情,睡觉前,如果脑子里只剩热点和自己关注的狭小世界,就会变得恐慌,生怕自己陷入“楚门的世界”,这时我就早早睡去,第二天早上早起随手拎起床边一本书,随便看点儿字。
近一个月承担看字任务的是《读库》。2个月出版一本,20万字,8篇长文,如此篇幅如果聊的不是感兴趣的话题,读起来确实挺折磨的。2018年第一本,春节从武汉带到了海南,又从海南带回了武汉,前天才刚刚翻完。一本下肚,着实有精神上的饱腹感,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很多你熟悉世界的新线索。
选题算得上广泛,开篇是杨照先生的《诗的》(续篇),学院派的姿态安利了诗歌的世俗之美,我是不爱这种学院派的,但好在有很多作者自身的故事和体验,倒不算难读,引经据典的部分基本略过。
紧接着一篇是演员吴钢之作,没错,就是《人民的名义》中那位。名人写作的优势大概类似于高晓松之于《晓松奇谈》,本身故事精彩,讲述功底不差,就能出好物。这篇《生活在四合院》便是,再加上年少时家境还算殷实,随文附赠了当年他自己用胶片相机拍摄的家庭影像,配合着家境变迁读起来还挺温暖的。
在其之后是两篇关于少数民族鄂温克的纪实文学,我没有博大的胸怀,对少数民族的题材也意兴阑珊,但其中关于“吉祥三宝”如何从大山走到商业社会的故事还算新鲜,这个长期以被戏谑的姿态进入视野的名字,如今展现出了这个团体务实的商业策略和营生之道。
读《大消息·大机器·大星系》最大的收获是把《接触》这部科幻电影加入了豆瓣“想看”,除此之外稍微联系起了之前看过的《信息简史》中关于香农信息论的部分,至于此文关于地外文明、比特或者宗教与理性的思考,中规中矩吧,好在作为读者科幻也是日常涉猎范畴,阅读倒是有交流的体验。
北宋真是这两年特别爱被讨论的题材,尤其是具有现代资本主义影子的王安石变法更是被反复提及。《洛中小圃独乐吟》的侧重点新颖,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变法之争并没有过多着墨,大篇幅写司马光在陪都洛阳的独乐园私家园林,以物言志,笔法流畅通俗,不拽文,别有趣味。
倒数第二篇应该是最贴热点的了,《凭什么是神作?》用详实的人物图谱分析了谁才是《权力的游戏》中真正的主角,以及为什么斯塔克家族死了那么多大家以为是主角的角色却不是主角,有理有据,这篇应该是权游迷的挚爱。
最后一篇马伯庸的《星座照耀中国》是全本最好读最有趣的一篇,毕竟网红段子手作家保持了其一贯水准,史料证明了为啥废历太岁纪年法就是中国最早的星座记载,以及这些西方文明如何在几千年前就传入中国、进而演化,有趣的地方在于揭示了“摩羯座”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有为什么包括苏轼在内的大家爱说自己是摩羯座。当然了,此文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和妹子们聊星座方面创造了全新的高度。
对了,山羊座是摩羯座在霓虹国的叫法,并不是白羊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