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我在唐山,看懂“大厂”( 四 )


这些“炫富”操作看似荒诞,但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极大的勇气,他们也需要向周围的人证明,“看,我做对了吧!”
下海潮之中,连我爸这样老实的人都心思活络起来 。有一段时间,他每天下班后都不回家,而是骑着自行车去小厂干兼职,半夜才到家,不论冬夏,风雨无阻 。不过,不管晚上几点到家,早上7点,他肯定又准时出门,去“矿上”上班 。他一辈子都没迟到过 。
在90年代的不同选择,把曾经都过着一样生活的赵各庄人,推进了不同的命运 。
那些尝试改变并获得成功的人,如同踏上跳板,陆续离开了赵各庄 。有的搬去了林西,有的搬去了市里 。
那些拥抱变化但收获失败的人,有人通过关系重新回到“矿上”,自此收心,甘愿接受日复一日的生活,有人自此漂零,靠给小企业打工维生 。
大多数人,还是跟他们的父辈祖辈一样,扎根赵各庄,相信“矿上”,在下岗,改制,破产等一波波浪潮中,随波逐流 。有人甚至还会花费几万乃至十几万的代价,把自己的孩子继续送进“矿上”,只因为这是一份“正式工” 。
“大厂”光环,现在只微弱地存在“矿上”那些效益尚佳的企业了 。我家还有几位在“矿上”担任中层的长辈们,每月领着几千块的工资,在赵各庄,足以继续安稳的日子,直到退休 。但他们的子女,大多安家在唐山、天津和北京,只有节假日时,才会回到赵各庄 。
04、印记现在的赵各庄,街面上基本没有面向年轻人的店铺 。没有肯德基和必胜客,没有咖啡馆和西餐厅,数量最多的是药房和老年养生馆 。
赵各庄百货大楼那栋楼还在,但已经分组给超市和其他个体小商店 。“庄”里的年轻人想要逛街,还是得坐车1个多小时到市里去 。
年轻人在纷纷离开,只有老人们还在坚持着过去的生活方式,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 。
我的爷爷今年87岁了,他在“矿上”工作了一辈子 。退休之后的这些年,每月25号,他都要去银行“开支”,因为赵各庄的网点全被“矿上”的退休人员“占据”了,他还会专门坐上公交车,去远一些的网点取 。
家人都劝爷爷,“钱放到银行里没不了”,他总是笑笑不语 。毕竟,他十几岁就进矿,按月开支,是一辈子的习惯了 。
庄里唯一的公园,北山公园,现在已经没什么年轻人去了 。我小时候喜欢上山看的那两只猴子,早已不在,如今他们的猴子猴孙们亦不知所踪 。
产业研究|我在唐山,看懂“大厂”
文章图片

这座公园其实有些来头 。80年代,劳模侯占友退休之后,拒绝了所有的返聘邀请,扛着铁锹和锄头,一头扎进这座秃山,靠着一己之力,一锄一锄,开路,搭凉亭,最后真的为庄里人盖起了一座可以纳凉休息的公园 。后来,庄里人都管它叫“侯山” 。
产业研究|我在唐山,看懂“大厂”
文章图片

图:北山公园俯瞰赵各庄
现在,它也成了过去那个年代的印记 。
在赵各庄“大厂”红利中长大的我,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十几年没有离开过这个圈子 。
我赶上了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红利,但也经常感觉困在其中 。我掌握了很多技能,但这些技能,似乎只在大厂有用 。而政策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动之中,属于互联网行业的红利,还能持续多久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