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摘下滤镜看小红书:社区叙事中的误读与错位

小红书|摘下滤镜看小红书:社区叙事中的误读与错位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盒饭财经(ID:daxiongfan),作者丨何伊凡,调研研究员丨谭丽平
一家具有社区与平台属性的公司,其叙事往往由它所遭遇的重大事件所定义 。
当指责、批评甚至谩骂纷迭而至,它“自己眼中的自己”、“用户眼中的自己”、“创作者眼中的自己”和“公众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形象错位会被放大,如果错位所造成的冲击对它没有伤筋动骨,将是它完成叙事进化,了解自己和帮助他人了解自己的机会 。
这就是小红书正在过的坎儿 。滤镜被称为亚洲新四大邪术之一,可它符合人性 。它给段子手创造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却很少被视为靶子 。我们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它的角色,没有滤镜的数字生活简直不可想象,没有滤镜的内容社区也难以存活,因此滤镜并不具有原罪,而且滤镜的厚度多少才合适,基本也是玄学 。
但为何小红书因为“滤镜景点”事件持续发酵,还曾冲上热搜?这源于它的叙事优势表面是种草,根基在于“信任” 。对某些新消费品类,它拥有远超其他社区的成单转化率,从内容到交易的链路流畅高效 。
有趣的是,“滤镜景点”事件中所涉及的多位博主都已经发声,他们拿出了证据,认为自己没有过度使用滤镜,而且所分享内容都不涉及广告行为,只是如小红书slogan所展示:“标记我的生活” 。查阅这些博主的账号可知,他们粉丝数从几百到数千不等,并非大V 。可你也不能用说那些批评者错了:博主是在标记自己的生活,但他们感觉自己的生活被小红书标记了——虽然最猛烈的批评者可能很少使用这款软件 。
UGC内容平台不可避免会遇到这种矛盾,内容社区与商业化更是有天然冲突,即使你行为没有变形,别人也有理由担心你具备作恶的能力 。以淘宝为例,在其中看不到广告才不正常,用户对它的期待就是交易而非获得知识,但“真实可信的社区”与广告之间就有一道天堑 。小红书需要整合内外部的叙事,联通这道天堑,相比发布内容的博主,它必须面对更苛刻的考量,并承担更大责任 。
快手、知乎、B站、抖音,包括淘宝、拼多多、美团,乃至百度作为搜索引擎,都曾在某一阶段陷入烦恼,即要平衡所处生态中各种叙事冲突 。冲突会让它们贴上和自己初心大不相同的标签,如快手曾被视为中国农村的残酷镜像,百度是医疗广告的温床,美团则构建了困住骑手的系统 。
小红书过去两年成长的足够快,已接近中心舞台,各种商业力量也在其中旺盛生长,现在轮到它做答卷了 。
我专注于企业和企业家叙事研究,数字化时代,传统公关已死,企业叙事永生 。这是该系列的第四篇( 之前分别为:《和“弱者”雷军学说话》,《华为在孟晚舟事件中的叙事技巧:一家没有形容词的公司》、《不要和王兴学说话,但可以和王兴学叙事》),本文将以小红书为案例,探讨社区叙事中的误读、错位与成长 。
文中核心观点如下:
1.一个APP的首页,最能体现出其叙事风格,小红书已经把它的社区属性写在了脸上,维持“向上、真实、多元”的社区环境,是它的叙事原点 。
2.人是场的产物,同样用户在不同的场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个体的叙事风格也会随之发生微妙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