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内卷后的购物节:线上线下的对抗与融合( 二 )


主场不再明显 , 众多电商平台之间却依然有差异 。今年双11购物节启动至今 , 阿里(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大巨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折扣力度最大、参与品类最多 , 各种有心人整理的excel满天飞 , 李佳琦带货GMV再创历史新高;抖音兴趣电商、快手信任电商等更像是凑热闹 , 没有太大声量;M2C模式的必要商城则按照以往的惯例和个性 , 压根没参与双十一 。
如今电商平台不是在办购物节 , 就是在办购物节的路上 。2009年第一届双11开始至今 , 电商购物节从1个变成N个 , 从单平台活动到几乎全平台参与 , 从1天到长达20多天 , 越来越卷 。
最开始 , 活动时间短 , 消费者要抢零点秒杀 , 就要在平台之间做取舍 , 创造购物节的平台被默认是主场作战 , 优惠力度最大 , 比如京东是618的主场 , 淘宝天猫是双11的主场 。现在 , 优惠的商品越来越多 , 时间越来越长 , 零点秒杀被超长预售替代 , 主场的概念也就逐渐淡化 。
总之 , 有的时候 , 电商购物节是一场不得不参与的内卷游戏 。即便不得不加入电商节的线上平台 , 也有过得不好的 , 例如寺库 。
而线下商业 , 则因为购物节 , 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
无法喘息的线下业态电商节 , 一个接一个 , 一年之中几乎没有中断过 。电商平台之间的内卷式竞争 , 对线下业态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原先购物节一年只有两次 , 每次只有一天 , 加上前后的观望和恢复 , 最多不过一两个星期 , 线下商家只需要忍受一年一两次的短暂冲击 , 尚可接受;而现在 , 来自线上的冲击一波接着一波 , 让线下商家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
“(这两年双11越来越长对线下业态)影响明显 , 线下会有长达2个月的消费疲软 。前1个月是消费的观望 , 后1个月是消费后的失速 。家电等低频消费的大件商品 , 影响最大;服装、化妆品、消费电子、小家电等保质期较长、购买频次又较高的影响也大;影响相对较小的是高频购买的保质期短的食品饮料 。”高剑锋称 。
某品牌服装店主就向陆玖财经表示:“双11期间 , 好多人就到我们店里试衣服 , 试完记下款式和尺码 , 不买 , 回家上网去找 。后来我们没办法 , 就买多少减多少(满减)这样 , 或者送礼品 , 新品有时候也参加 。现在我们做活动时间也长了 , 那你说有没有影响?反正我现在就清货 , 不做了 。”
更有很多小商户说 , 618和双11不死 , 线下就盘不活 , “因为线上的短时间大量购物 , 把线下正常的消费节奏打乱了” 。对于这种说法 , 陆玖财经认为有些偏激 , 毕竟线上对线下的冲击很早就开始了 , 而“正常”的消费节奏也应该随着消费渠道和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
上海财经大学电商研究所所长崔丽丽认为:“在消费者确定性需求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 确实会对日常消费节奏形成影响 。确定性需求有电商节庆 , 不确定性需求有直播和内容种草 。其实 , 从时代发展来看 , 已经没有所谓‘线下正常消费节奏’了 ,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