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内卷后的购物节:线上线下的对抗与融合( 三 )


巡物社创始人、CEO朱志勇也表示:“仅针对商品采购而言 , 双11毕竟不是春节、国庆节 , 但是就算双十一出现之前的春节折扣、国庆特惠 , 也不曾涉及‘打乱消费节奏’ 。相比于双11 , 长期、低价、量大的直播形式 , 已经明显影响了线下业态 。但存在即合理 , 线下生意更需要适应时代与创新 。”
看来 , 传统的线下商业 , 如果不创新 , 可能会一直生活在电商的阴影中 。
线下消费的反击朱志勇说“适应时代与创新”是有底气的 , 他的巡物社是一家线下尾货超市 , 每天都在做活动 , 没有套路 , 就是售价打折 , 今年以来开了十几家店 。十月期间 , 在更下沉的地市开了数个新店 , 最近在郑州高新区开的一个临期尾货折扣仓 , 更是人气爆满 , 连续创下销售额新高 , 发展势头不错 。
“初步认为原因是 , 能在即时消费的场景下 , 给予客户比计划性采购更低的价格 , 或者网购差不多的价格 , 显然是很好的购物体验 , 降低了消费决策难度 。”在谈及巡物社的模式时 , 朱志勇这样说 。
多年来 , 各个电商购物节都是相似的 , 很难有突破性创新 , 加之战线拉长 , 玩法复杂 , 实质上已经由最初的平台补贴和真正优惠 , 向套路性优惠转化 , 先提价30%再打折 , 双11比平时卖得还贵的吐槽每年都有出现 。
线下的即时性消费和体验式消费却在发展中逐渐规范化 , 服务和特色逐渐提升 , 因此拥有更多发展空间 。线下优质消费场景需求越来越大 , 做得好的商家还比较稀缺 , 如果更多线下商家能抓住并放大自身的优势 , 则能打响反击战 。
实际上 , 这些年面对线上商业的冲击 , 有少部分线下商家选择通过真假混卖提高利润 , 大部分商家不知如何改变、只能做无用的抗议 , 而另外一些懂得利用线下优势的品牌 , 却没受太大影响 , 依然迅速发展着 。类似于天天低价的尾货超市 , 如好特卖、巡物社等 , 只是其中一种 , 另外还有美宜佳、便利蜂等便利店 , 话梅、KKV等集合店 , 如此等等 。
在消费总量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 , 线上消费的确会对线下消费有替代 。但当一家企业有足够的个性或其他竞争力 , 价格就不是消费者选购的第一影响因素 , 在购物节的降价大潮中 , 受到的影响相对就会更小 , 恢复更快 。
“线下应对线上冲击的方式有 , 提供体验式优选产品(这个东西 , 比如某个不错的新品 , 网上不会买也不常见 , 线下看到实物的包装、陈列、介绍等会想体验)、价格优势(同样的东西 , 竟然价格和网购差不多 , 纯比价 , 也不比最便宜的 , 贵多少) , 这就需要大幅提高选品能力、供应链能力、折扣商品周转率的把控 , 同时最好能结合优质的内容和营销 。”朱志勇根据其经验做了总结 。
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选品、供应链、周转率、内容营销……这些词并不限于对线下商家提出的要求 , 其实在讨论电商竞争力时 , 这些词就在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 京东的供应链体系和相对较低的周转天数是其优势 , 抖音的兴趣电商主打内容营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