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RoboTaxi,明天不会更好

投稿|RoboTaxi,明天不会更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光子星球,作者 | 冷泽林,编辑 | 吴先之
2004年3月,美国莫哈维沙漠地区举办了第一届DARPA挑战赛,谁也没想到谷歌的自动驾驶项目Project Chauffeur会因此草创 。
五年后,Google的自动驾驶项目正式启动,由时任副总裁Thrun负责,他也是第二届DARPA挑战赛冠军、第三届亚军团队的领导人 。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如今炽手可热的公司Waymo 。
为了打动投资人,Waymo带头画了三个圈,Robotaxi、货运卡车、无人配送车,而前面两个被国内一家搜索公司视为救命稻草 。
不过,在Robotaxi领域处于先驱地位的Waymo,算上“前世今生”发展已有十余年,截至2021年3月,其全球路测数据达3219万公里,但要说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还言之尚早 。
原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此前也表示,打死都不会做Robotaxi 。“现阶段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完蛋,Robotaxi是结果而不是商业目标,中国市场打车体验已经很好,自动驾驶并不会让这个体验更好 。”
Robotaxi大致约等于智能化+网约车,即便不说体验有没有升级,至少没有一家网约车企业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盈利了 。有理由相信,即便Robotaxi商业化有加速趋势,也不烧油了,但依旧烧钱 。
看起来很有前景这条有些虚幻的赛道已经变得拥挤,各企业带着不同目的入局 。有百度、Waymo这类科技公司,有滴滴、Uber这类出行服务公司,还有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 。此外,很多整车厂也不希望失去灵魂而下场,比如特斯拉、通用 。
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入,也衍生出三种不同的运载工具来源与运营模式,第一种类型选择自购自营,第二种类型选择向车主借用闲置车辆如特斯拉,第三种合资企业,科技企业提供技术,车企提供车辆,出行公司提供运营 。
天花板足够高或许是企业鱼贯而入的主要原因 。据中金公司预计,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网约车的市场 。
机构给予Robotaxi如此高的估值,主要是想象其可以拥有超越网约车的运营能力 。
从人力成本来讲,单个司机每月人力成本约为8000元,每天服务时间有限 。而无人驾驶车辆由于取消了司机角色,不需要支付额外的报酬,同时单车运营效率也有大幅提升,可以真正做到24小时连轴转 。此外司机容易出现疲劳驾驶,而机器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
但现实情况真是如此吗?一位曾供职于多家做Robotaxi模式的企业人士告诉光子星球,这种商业模式看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讲不通的 。
“本身这个模式就亏钱,规模越大亏得越多,因为成本已经摆在那里,一辆车的改造成本,已经超过了车辆本身的价值 。”该人士说,比如百度此前公布一辆无人车成本是48万元,再配上一个安全员,这个模式的成本已经高到吓人 。
无人驾驶的概念虽好,但是从目前的技术来讲取消安全员只是个“伪命题”,长尾场景无穷无尽,无法保证全自动驾驶能解决所有的极端场景 。
此外法律也最多只能允许部分路段实行全无人驾驶,而对于用户来讲,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认可这一技术,企业需要进行大量市场教育,因此在3-5年内大规模推行Robtaxi的希望较为渺小 。
纵观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实现商业化盈利之前,目前所有的设想都只是个“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