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薛定谔的监管”落地,资本“烟花”会绽放在电子烟行业吗?

投稿|“薛定谔的监管”落地,资本“烟花”会绽放在电子烟行业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松果财经,作者 | 松鼠鱼
久处阴霾之下的电子烟行业等来了好消息 。
11月26日,为加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监管,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做出修改,新增第六十五条条文“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 。”
而在12月2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就《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中提出电子烟产品的销售、生产均需要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取得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 。
这也意味着,电子烟将摆脱所处的“灰色地带”,迎来合规化的新时代 。但问题是,长久以来一直悬在电子烟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真就这样放下了?
从“戒烟”,到“上瘾”电子烟的起源,本是为了辅助“戒烟” 。
2004年,国内的一名药剂师韩力为帮助父亲戒烟,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电子烟,并于同年创立了电子烟品牌“如烟” 。彼时的电子烟虽然用户体验不佳,但在销量表现上却并不差 。成立后三年间,如烟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年销量超过30万支 。
不过,因为过于注重营销而忽视产品本身,2006年如烟被央视曝光戒烟效果造假与存在安全性问题,被迫退出国内市场,最终被帝国烟草以低价收购 。
而在此之后,电子烟反而逐渐在海外兴起,并带来大量电子烟代工单回流,在国内形成了完整的电子烟生产链条 。纽约时报曾在2014年进行调查统计,以深圳为核心的电子烟供应链向全球电子烟市场供应了占总量约90%的电子烟 。
伴随电子烟风潮从海外逐渐刮回国内,健全的电子烟产业链加快了这股风潮在国内的渗透程度 。从2017年的悄然爆火,到2019年的电子烟元年,资本、创业者们在这个市场中杀红了眼 。
由于电子烟本身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品牌创立成本极低,一时之间大量中小品牌充斥着整个市场,人人都想在这个充满“钱景”的市场中大捞一笔 。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子烟企业从2013年的4.5万家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6.8万家,截至2021年2月4日,中国存续电子烟企业共计17.4万家 。
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2019年11月,一则《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将本来充满想象空间的电子烟市场从风口上扯下 。
通告中明确要求线上电商渠道禁止销售电子烟产品,“线上禁售令”也让一直依赖于线上渠道的电子烟产业遭到重创 。各家电子烟品牌纷纷开始布局线下,一时之间各种电子烟门店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大街小巷 。
好景不长,2020年疫情的爆发对依赖线下的经济实体造成巨大冲击,转向线下渠道的电子烟产业也是如此 。
到2021年年初,工信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同起草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政策的不确定性再度对电子烟产业造成重击 。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大批资本选择退出,连续遭遇多次打击的电子烟产业似乎也坠入谷底 。
但如今,转机似乎已经来临 。
监管落地,头部企业的机会来了吗?烟草专卖法条例的初步落地,将电子烟市场推到了合规化的前台上 。
简单来说,本次条例的修改,是将电子烟与卷烟划上了等号 。电子烟不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是能够光明正大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电子烟产业也将从政策的重压下脱困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电子烟市场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