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国产女性群像剧里的爱、痛苦与欲望( 三 )


这是一部跳出时代滤镜的作品,它开启了中国内地都市女性群像剧的先河,被新周刊评价为是“中国女性的底色” 。豆瓣高赞短评这样写道:“五分打给我永远的千禧年,永远想念在还没有液晶电视时播出的《粉红女郎》,和回不去的时光 。”
投稿|国产女性群像剧里的爱、痛苦与欲望
文章图片

 《粉红女郎》
《粉红女郎》基本奠定了国产女性群像剧的创作范式:围绕四个性格迥异的女主角而展开一系列故事 。朱德庸在原著里,用“结婚狂”“男人婆”“万人迷”和“哈妹”四个标签,对当时的女性下了定义 。在同名话剧的导演张幼梅看来,这四个女性是所有女性四面的总和 。“涩女郎”也因此被《新周刊》杂志评选为年度“她世纪”女性代言人 。
2004年,《好想好想谈恋爱》播出 。这部剧被称为是《欲望都市》的“克隆版本”,在题材、主题、叙事结构、节奏和影像风格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经典美剧《欲望都市》的影子:剧中四位女主角都是三十岁以上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故事也基本围绕恋爱展开,被当时的媒体评价为“女性恋爱大全” 。
此后十多年,女性群像剧被《奋斗》等“男性群像”及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大女主剧”抢了风头,《女人帮》《新闺蜜时代》《今夜天使降临》等作品零零散散地出现,但都未能引起较大反响 。直到2016年《欢乐颂》的出现,才让沉寂已久的女性群像剧开始再次加速启航 。
《欢乐颂》的市场表现,证明了观众对于女性群像剧的需求一直存在,不仅如此,女性思潮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后,已经到了重新被文艺作品书写的时候 。
在创作者一侧,《欢乐颂》同样有其价值 。在《上海女子图鉴》出品人杨文红看来,《欢乐颂》的出现,打破了创作者们对于女性群像剧的固定认知 。在以往,凡是多个人物、多线叙事的作品,人物之间要有强关联度和矛盾冲突,这对剧本创作而言比较困难 。但《欢乐颂》创造了“平行叙事”的范式,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
这也与网络时代的环境变迁有关,杨文红认为,现在的观众会更关注事件、名场面和剧烈冲突,相比之下,对剧情和结构的宽容度都更高 。
《欢乐颂》的热播,重新证明了女性群像剧在剧集市场的竞争力 。在时代背景的映衬下,舆论环境和女性群像剧开始形成巧妙的“互文”:一切受当代女性关注的现实话题,都是女性群像剧创作的养分,女性群像剧的表达范围,也开始从爱情向更多元的维度扩展 。
投稿|国产女性群像剧里的爱、痛苦与欲望
文章图片

《欢乐颂》
《三十而已》在2020年应运而生 。该剧首次将话题点定位在30+女性的生存现状,成为“年度热议剧集”,童谣还凭借此剧斩获今年白玉兰奖的最佳女主角 。
《三十而已》的胜利,是年龄聚焦的胜利 。这意味着国产剧中的女性形象放弃了对“少女”的执着追求,开始将目光转向更成熟的女性群体 。
【投稿|国产女性群像剧里的爱、痛苦与欲望】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三十而已》也因为剧情狗血、渲染焦虑情绪等问题,被冠上了“热搜剧”的名号 。
在情绪的包裹下,这部剧独立女性的内核遭到了一部分评论家的质疑 。作家、剧评人毛尖就认为,这部剧的三个女主角看起来都人格独立、经济独立,但整部剧的起承转合仍然受制于男人的情感变迁,并非对真正“独立女性”的准确展示:“当代影视剧中号称的独立女性,哪一个背后没有皇阿玛的目光护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