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三无”禹洲大败退( 二 )


文章图片

结合2020年经营数据 , 不难看出6月份以来 , 禹洲单月经营数据始终不理想 , 销售金额与面积均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
投稿|“三无”禹洲大败退
文章图片

投稿|“三无”禹洲大败退
文章图片

好在年初时候 , 林龙安已经明确不再刻意追求规模增长;以目前约100亿元/月的运营效果 , 仍有条件实现1100亿元的合约销售额目标 , 后续发展压力仍在可控范围内 。颇有削足适履的味道 , 不过宏观形势并不乐观 , 这样的被动可以理解 。
要命的是 , 这些成长能够换来正向现金流吗?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
正如《一点财经》在《“放血式”分红背后:林龙安要榨干禹洲?》中介绍 , 禹洲仍在消化2018年疯狂囤积的高价地 , 这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527.12亿元 , 同比增长23%的情况下 , 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仍为-38.19亿元 。
好一番努力 , 却没办法获得现金流的改善 , 这种情况十分危险:上半年禹洲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09.44亿元 , 短期借款151.71亿元 , 虽暂无流动性焦虑;但应付账款及票据为116.5亿元 , 可见诸多项目箭在弦上 , 尚需支付大量原料费和工程款 , 这个包袱会逐渐沉重 。
【投稿|“三无”禹洲大败退】整体看来 , 林龙安在试图加快禹洲资产的循环速度 , 尽快兑换流动性以避免成为违约房企中的一员 , 为此也担负一定程度的损失 。也正是这些损失 , 成为禹洲“用将来换现在”付出的代价 。好不容易实现了2017年“三年破千亿”的目标 , 如今开始倒退 , 二级市场投资人有多少能接受呢?
眼下 , 惠誉已将禹洲的评级从“B+”下调至“B”展望为负面 , 高盛维持了“沽售”评级 , 理由均指向其流动性面临更大压力 , 基本面复苏不明 。
既然很难赚到钱 , 禹洲的贬值就找到了第一个原因 。
贬值的货仓之所以是“第一个” , 是因为如果只是赚不到钱 , 林龙安不用太着急 。毕竟现在的地产行业 , 赚不到钱不是新闻 , 赚到了才是 , 成败关键还是要看土储 。
禹洲的问题 , 还发生在这个环节上 。
参考年报数据 , 长三角是其重点布局区域之一 , 合肥更是重中之重 。2016-2019年间 , 正是禹洲挥舞镰刀 , 在全国热门地块收购高价地的时期 , 以超过100%的溢价率重仓合肥是常规操作 , 一时风光无两 。
投稿|“三无”禹洲大败退
文章图片

进入2020年后 , 情况开始改变:参考公开信息 , 合肥19个项目中 , 11个项目的去化率超过90% , 贡献了142.71亿元的全口径销售额;不过这些销售贡献占比 , 从2020年上半年的12.5%降至年末的11.5%;到2021年上半年 , 贡献率进一步降至10.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