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邻里,不变的温情

图片发自App 永远的邻里,不变的温情

------嘉和花苑“左邻右里,和谐嘉和”第二届邻里节
宜山一中薛思雪
在2017年终岁末之际,嘉和花苑“左邻右里,和谐嘉和”第二届邻里节
如约举行,虽然我还没有入住小区,但和去年一样栋长非常热情,早早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邻里节聚会,让我倍感温暖和温情,我推掉了今晚的其它聚会,如约以赴。在左邻右舍杯盏交欢,把酒畅谈中,我感受到了这寒冷的冬天了那种久违的邻里浓浓温情。
图片发自App 曾记得,也是小时候,也是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在年终岁末准备过新年之际,我们的小院的家家户户就充满温暖。当阳光洒满场院的时候,小院就已不仅仅是小院了,冬天的寒气,在阳光下消散,更在小院里邻里之间的温情中蒸发。黄发垂髫,笑语摇曳。孩子们相互追逐着成长,老人们在微笑中回忆逝水年华。东家的炒肉,西户的菜香,夹杂着左邻右舍的欢声笑语,朗朗的阳光下其融泄泄。即使飘雪的日子,小院依旧温馨四溢。女人们串着门,在火炉灶前拉着家常;男人们端着酒碗,谈笑未来的日子。以邻为暖,小院,让季节没有冬天。

图片发自App 【永远的邻里,不变的温情】不知道,曾何时起,这样的温暖的景境渐渐远去了,这样的阳光在物欲如潮的今天更是吝啬。高楼林立,大厦迭起,钢筋水泥的城镇丛林,配合着铁拉门的冷冷守望。现代社会,物质丰盈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人们从狭窄里弄搬进网络空间,心与心的沟通却日益疏远了,温情脉脉的邻里关系也被淡漠蚕食了。“鸽子笼”、“小天地”,“躲进小楼成一统”,邻居之间,互不认识,多年没话,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可怕的陌生和冷漠。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和远方的陌生人谈天说地,却对每天擦肩而过的邻居视而不见。我们甘愿让时光在手机上苟且,却总是把身边的诗歌漠视成遥远。千金买户,万银买邻,我们却尽享拥挤中的如此孤独。

图片发自App

这样,小院就成了一种怀念,一种遥远的期待。

《孟子》曰: “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描绘出一幅邻里相亲的美好图景。诚然,“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文化价值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也是基于生存的共同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平房走向高楼的过程之中,就应该把传统的思维与观念一路丢弃。小区邻里和谐依然是每个公民内心深处的期待,我们可以从每天清晨出门开始,试着对邻居说一声“早上好”!
图片发自App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周边的不少小区都举办了主题不同的“邻居节”,除了搞传统的文艺活动之外,还十分注重挖掘邻居中的好人好事,加以表彰和颂扬,以增强社区大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也促进了居民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也让我们找到了昔日邻里的温情。

图片发自App “德不孤,必有邻”,社会的人文关怀不仅是长篇大论的巨著,还有小巧玲珑的短章。诚然,当今社会节奏在加快,物流人流在加剧,天天相见的笑容、烦琐的小事、生活的焦虑、工作的紧张都可能使我们容易忘记、忽略这日月相随的人生伙伴——邻居。但只要有心思,再忙也能挤出时间为对方留一点空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品味了人情冷漠苦果之后,设立了“邻里守望”制度。我国的一些城市,也开展了 “邻里节”,以此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界墙。鲁迅曾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近在咫尺,何必天涯?幸福的邻里关系是人生获取快乐的图书,若能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你就能在每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捧读到书上流淌的七彩阳光。


图片发自App 没有了炊烟,不能没有互相惦念的眼眸;消逝了老屋,不能消逝彼此温暖的气息;乡村的小院远去了,城镇的小区依然可以留住你我相逢的问候。建筑的石头是坚硬的,人心却是柔软的。让擦肩而过时的相视一笑回归,让家长家短的门口寒暄回归。一个微笑,几句唠嗑,真诚关爱,小区,小院,更在我们的心中!

图片发自App 让我们拉开紧闭的防盗门,打开鸽子笼,走进阳光,走进炊烟,走进小院,重新找那种寻远去的邻里间的温暖。小院未曾远去,淳朴未曾被浮华所蚀,记忆的碎片正在复原,花儿依然盛开,阳光依然温情,笑声依旧灿烂。光阴流淌,岁月缝花,永远的邻里,不变的温情。

图片发自App 是为记,公元二零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