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021社区之殇:灵气的阿北和丧气的豆瓣( 四 )


只要用户在豆瓣上看到了书影音的推荐或者广告,自行去购买,那么这种价值就算是达成了 。豆瓣长期的商业目标,就是广告分成而非把控渠道 。
最终,在豆瓣的下厨房小组,变为下厨房APP的现实成功中 。豆瓣并没有想要成为另一个猫眼,也没有造出另一个网易云音乐 。
小而美的坚持,没有乌托邦的彼岸在产品理念上,阿北算得上是Web2.0核心价值观的信徒,即小而美与不运营 。
他曾自豪的宣称:“我们从来不在社区里面,做话题或者是炒作的事情 。所以我们其实没有编辑,到现在一个都没有 。”
投稿|2021社区之殇:灵气的阿北和丧气的豆瓣
文章图片

这种不运营策略,会让用户的体验更加无拘束、无目的性,而感到舒服自在 。
但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运营的社区往往难以与全网事件形成及时联动,或者形成稳定的以平台为中心的社区文化管控惯性 。
结果就是,豆瓣一方面逐渐成为被互联网人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难以高效完成与用户的内部沟通,比如产品改版的不断博弈内耗、小组崛起的自发生态带来的冲击,以及对时不时席卷而至的水军缺乏防御 。
毕竟,孱弱的商业能力会让社区对于灰产的防御敏感度逐渐消解 。像淘宝这类交易平台,其风控关系到千千万万商家的真金白银,而豆瓣这样的情怀平台,水军更多是影响到用户的观感 。
这并非说,豆瓣不重视用户的体验 。而是体验补偿的多元化和用户自身的消化弹性,使得平台对于水军防御的技术急迫性、现实刚性和经验能力,都难以与灰产进攻处于同一层次 。
就像侠客文化中,练太极养生的读书人,自然不如镖局里的高手们那样能打 。养生是生,护镖是命,两者之间的轻重缓急实不相同 。
与此同时,小而美的执着,让本有机会成为互联网先驱的豆瓣,始终保持着小而美 。
2012年,是互联网从PC全面转向移动的一年 。阿北也十分兴奋:“幸好移动互联网来了,这下问题简单了,每个产品做一个独立的APP就好了 。”
显然,一个商人会看到占据先机的庞然大物式的超级APP的诞生,一个信徒看到的则是多元化的乌托邦未来 。
于是,豆瓣相继推出豆瓣FM、豆瓣阅读、豆瓣笔记、豆瓣电影、豆瓣小组、豆瓣同城、线上活动等10多款App 。
投稿|2021社区之殇:灵气的阿北和丧气的豆瓣
文章图片

结果可想而知,其用户量与下载量直线下降 。2012年,豆瓣的日均PV可以达到1.6亿;而到了2014年年底,这一数字根据估算,已经跌落到大约3000万左右 。
决策缓慢的豆瓣,此时才缓过劲来,上架了全新的豆瓣APP 。
但失去的3年,其价值已经不可估量 。这3年,是豆瓣FM被网易云音乐、虾米、QQ音乐挤出市场的3年,是豆瓣名人转向微博、公众号的3年,也是豆瓣失去了移动互联网第一批船票的3年 。
阿北本身并非一个容易误判的创始人,他甚至是国内最早看好算法推荐的 。
豆瓣在创立之初,就推出了“和你口味最像的人”和“豆瓣猜你喜欢”,根据用户的收藏行为来推荐内容 。包括后来的豆瓣电台,也是推荐算法在内容消费领域尝试的先驱 。
据晚点报道,前豆瓣产品部陈爽记得,2012、2013年前后,在一间咖啡厅聊业务时,阿北曾讲给她一个用算法输出内容的想法,“有点类似今日头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