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未解之谜教案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动物未解之谜教案)老谢语文堂2020-08-08 06:26:44
作为生物的社会
文本讨论
第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相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的高度组织性 , 提出了“多个个体动物融合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反思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警示人类盲目自大,无法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 。
文章开篇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是从耳语者的角度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为了会议,“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的医学科学家就像是群居昆虫的大聚会” , 他们“来回疾走”,“触摸触角,交换一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什么区别 。这种不无讽刺和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 , 却为整篇文章定下了基调 。作为一个人,作者对自己是谦卑的 。他想解释什么?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是可以的 , 反之,如果蚂蚁像人类,就会受到批判,因为这是对人类至上的挑战 。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怕被指责“违背科学”,不遗余力地从“与众不同”的方面去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没有人性 , 世俗,几乎非生物” 。但作者不随大流,敢于抨击传统观念,指出“蚂蚁真的太像人了,真的很尴尬” 。然后,用幽默的语言,列举了蚂蚁的一系列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再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几乎与人类的行为如出一辙 。除了看电视,他们什么都做 。在这里,作者打算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这与文章开头描述昆虫的语言正好相反,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 即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生物的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共性,它们不是互不相容的,而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
接着 , 作者进一步指出,许多生物“似乎过着两种生活” 。作为独立的个体 , 我们看不到他们的想法 。但随着群体的增多,智慧逐渐增强 , 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生命体 , 而个体更像是这个“巨大动物体内的细胞样成分” 。蚂蚁运送食物并建造蚁丘,蜜蜂寻找花蜜并建造蜂巢 。不仅是昆虫,小到黏菌 , 大到鱼和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智慧 。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 , 但当它们凝聚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巨大的生物”时,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反思生物行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优秀 , 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和自大的情结 。在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是一个来得比较晚的物种 。虽然人类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世界,但其行为与其他社会生物相似,仍需团结、联合,才能不断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困难,推动社会进步 。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科学研究为例,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 , 重新强调个体的智慧和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和整个锯子的关系 。个体的孤独和沉默可能对一些发明有帮助,但这些发明只有融入群体的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 。所以 , 我们要像昆虫一样,发扬“发现什么就喊什么”的古老传统,经常与庞大的社会组织网络对接 。
这篇文章语言幽默 , 展现了一个科普大师的智慧和哲学 。《细胞生命的赞美》的副标题是“一个生物观察者的笔记” 。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以此来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 。
二、问题探究
1.论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有散文的倾向 , 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 。这篇论文虽然严格来说不是论文,也没有列出严格的论证,但仍然有独特的论证方法 。首先 , 作者总是将生物的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相比较,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是共通的 。其次,在讨论中,作者对个体和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肯定了群体的智慧,强调了社会化的重要性 。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描写细致,先细后略细 , 再细(昆虫、真菌、鱼类、鸟类),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的详细分析,又丰富了事例,也体现了从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的逐步深化过程 。
2.如何理解这篇文章对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探讨了昆虫、鱼、鸟等生物的群居行为,证明了它们也具有集体合作的精神,并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它们的智慧也在增长,这来自于他对自然界群居生物的仔细观察和思考 。把这几组生物看成一个巨大的有机体,是作者的独到见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 , 作者在谈到生物学的社会性时,重点仍然是对人类行为的反思,旨在批判传统生物学的人类中心主义乃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否则就会陷入盲目自我崇拜所导致的各种困境 。不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的成分,观点牵强偏激,但视角独特,见解独到,论述深刻,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