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活史及各时期特征 河蟹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1.栖居 。河蟹在一生中有个发育时期: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 。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蟹栖居习性也不同 。在蚤状幼体阶段,河蟹需要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过着浮游生活 。蚤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后,河蟹即进入河蟹苗阶段,此时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 。从大眼幼体变态为幼蟹后,一直至成蟹,河蟹的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穴居 。
河蟹喜欢栖居在江河、湖泊的泥岸或滩涂的洞穴里,也喜欢隐匿在石砾和水草丛中 。在潮水涨落的江河中,河蟹洞穴多位于高低水位之间 。而生活在湖泊中的河蟹,洞穴比较分散,常位于水面之下 。河蟹的洞穴一般多呈管状,略为弯曲 , 底端不与外界相通 。穴道深处常有少量积水,使洞中保持一定湿度 。洞口形状不一,有扁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等 。洞口直径在2-12厘米,洞穴长度在20-80厘米,有的可达1米以上 。穴道与地面之间有10 。-20 。的倾斜 。
河蟹的掘穴能力很强,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或一昼夜,就可掘成一穴 。掘穴的位置,一般选择在土质坚硬的陡岸,岸边坡度为1:0.2或1:0.3 。从幼蟹时期起,河蟹就具有掘洞穴居的生活习性 。这在自然界中,这也是一种防御敌害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例如,河蟹潜伏在洞穴中,可以躲避一些鸟类(鹭、鸥等)或老鼠等的袭击,也可在严冬季节防寒取暖 。
2.食性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如鱼、螺、虾、蚌、昆屋虫、腐肉、蛙及蝌蚪等),并残害同类 , 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感兴趣 。但在天然水域中,河蟹易获得的食物为水草,此外还有蔬菜和禾苗等 。河蟹一般白天隐蔽洞中 , 夜晚出来觅食 。采食主要靠1对螯足,第二对步足有时也协同螯足捧住食物递到口边 。
当食物至口边时,河蟹的口器就自行张开 , 食物先被传到螃蟹的3对颚足 , 再递至l对大颚和第一对小颚 , 由大颚和小颚磨碎,通过很短的食道送入河蟹的胃中 。食物在河蟹胃和肠中被消化吸收 , 最后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河蟹吃食多在水下进行 , 食物多时可吃得过饱,食物少时,可几天甚至十几天不吃食,也不会饿死 。一般,河蟹的胃内常呈饱满或半饱满状态,在穴中冬眠时,河蟹基本上不再摄食 。温度对河蟹的摄食有直接影响,当水温在15℃以上时 。河蟹的胃中食物饱满;水温10℃左右时,河蟹胃中的食物呈半饱满状:水温在10℃以下时,河蟹代谢功能减弱,很少进食,越冬时则蛰伏洞中不进食 。
3.争食与格斗 。河蟹贪食,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 。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放养密度大,易发生互相争食和格斗 。为避免和减少格斗,以防止同类相残,可采取以下措施:多点、均匀投饲;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合理搭配;保护剐蜕壳的软壳蟹(如增加水草的数量) 。
4.感觉与运动 。河蟹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比较发达,其中以视觉最为灵敏,主要靠l对有柄的复眼 。河蟹的嗅觉也较灵敏 。此外,河蟹身上还有许多具有触觉功能的刚毛 , 在身体各部中,以腹部触觉最为灵敏 。
【河蟹生活史及各时期特征 河蟹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河蟹的爬行,以4对步足为主,偶然也动用螫足 。起步时 , 河蟹先以一侧的步足抓住地面,由对侧的步足在地面上伸直起来,推动身体斜向前方前进 。河蟹不仅善于爬行,而且还具一定的游泳能力 。
5.自切与再生 。当河蟹受到机械损伤或敌害攻击时,常在附胺的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切断,这种现象称之为自切 。自切是河蟹保护自己 , 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是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 。河蟹自切以后还可再生新足,新足虽比原足细小一些.但仍具有原足的功能 。
6.对温度的适应 。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l℃-35℃时都能生存但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在30℃以上的水域中,穴居的比例大大提高;特别是蟹种 , 如长期在30℃以上的水域中生活,就容易发生性早熟 。因此,池塘小水体养蟹,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栽植水草、提高水位等) 。
7.对光线的适应河蟹喜欢弱光,畏强光 。昼伏夜出,在夜间依靠嗅觉和1对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寻找食物 。渔民就利用河蟹喜欢趋弱光的特点,在夜间采用灯光诱捕 , 使捕获量大大提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