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社会化物品的有什么东西,社会化产物有什么( 三 )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
1.性
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及生理的差异 。
2.性别
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 。
3.性别角色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 。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按其不同的性别要求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它有几个方面:
1.道德观念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 。
2.道德判断
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
3.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 。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 。
4.道德行为
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
社会化载体
家庭
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
学校
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 。
媒介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 。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 。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与日俱增 。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
其他群体
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 。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 。参照群体的作用机制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比如,儿童的社会化就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很大,同伴群体实际上就是向他们提供态度和行为标准的参照群体 。
社会化过程
儿童期
儿童期,初始社会化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动作的沟通逐渐被语言代替,在掌握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