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入城歌词 老月光歌词( 五 )


卜者一开口,已经让不明就里的于公很是惊骇 。江湖里,这也有专门的术语,叫“拴马桩儿”(用话留你,让你走不开) 。江湖里坑蒙拐骗这碗饭不好吃,卜者只能先用话把于公拴住,再慢慢下套 。
没想到的是,于公是一个极其勇敢豁达的人,对于卜者的警告恐吓,他并不在意,这倒是出乎卜者意料 。勇敢,不惧鬼狐,是蒲松龄笔下主角共性 。于公的反应基本是惊讶,只有刚见到巨鬼那一下,才感到害怕,不过很快就恢复镇定,投入决斗 。
行文至此,可以看做是“骗术”部分 。
下半段的“武艺”部分,于公每一次的应对都极其惊险 。
巨鬼先发制人,射出第一箭,被于公拨落 。于公固然剑法高超,但是,他也知道,再次拨箭,凶险非常,他不能再让巨鬼有射箭的机会,就一再猱进 。《拳谱》有云:“不招不架,就只一下,又躲又架,不只百下 。”在实战之中,要迎头进去,退是退不得的 。于公深谙武艺之道 。
巨鬼弃弓拔刀之后,于公从巨鬼两腿间滑过避开,顺势击中巨鬼脚踝 。这一招很“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在现实的打斗之中很难使用 。蒲松龄描写于公这一招,其实是为了突出巨鬼的高大 。
此时,于公已欺身到巨鬼肋下,猛斫之——这是《妖术》篇,甚至是整部《聊斋》写打斗最精妙的一处 。在实战之中,肋部是重点保护区域,正所谓“软肋”是也 。有经验的师父会一再告诫徒弟要时刻做到“沉肩坠肘、肘保肋” 。巨鬼的肋下正是破绽所在,只要把握好机会,可一击必杀,险中求胜 。
《武技》和《妖术》应当有其鲜活的原型
蒲松龄说自己虽没有干宝那样的才学,却也像干宝一样,很喜欢搜集神怪故事 。他性情似苏东坡,喜欢听人讲鬼故事,一听到好的鬼故事,就会写下来,时间久了之后,四方同人都会给他寄故事,他的积累也就越来越多 。
邹弢在《三借庐笔谈》里写道,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给村中孩子当私塾老师,落魄无伴,家中贫穷,却不求于人 。他性格特别怪僻,创作《聊斋》这本书时,每天清晨拿着一张芦衬,一个装着苦茶的大罐子,一包烟草,坐在大路旁,一见行人,一定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异的故事,渴了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谈痛快了才可以,每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再用文笔修饰记录下来,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笔法非常绝妙 。
《聊斋志异》(2005)剧照 。
鲁迅对蒲松龄强留路人讲奇异故事一事,很不以为然,在多种场合提出驳斥 。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写道:“至于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他又在《小说旧闻钞》中《聊斋志异》条按语指出:“王渔洋欲市《聊斋志异》稿及蒲留仙强执路人使说异闻二事,最为无稽,而世人偏艳传之,可异也 。”
鲁迅先生认为,蒲松龄写《聊斋》的素材,多从他的朋友那里听来的,也有许多是从古书尤其是从唐人传记变化而来 。他有意或无意忽视了蒲松龄的亲眼目睹与见证,如描写生动有趣,管中窥探社会万象的《口技》《偷桃》诸篇 。在《聊斋》许多篇目之中,蒲松龄是当时大千世界的现场见证人 。
《武技》和《妖术》篇是蒲松龄根据自己的见闻得来,还是由朋友那里听来加工而成的?不好说 。不过,如此精彩、细节又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应当有其鲜活的原型 。
套用王学泰先生的说法,自宋代以后,由于人口的激增,流民群体形成,游民生活空间自然而然构成了一个与主流社会相抗衡的隐形社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