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孝道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行孝道呢?


人类的基本行为中许多重要的部分都是天性(本能)使然 。在这一方面 。人类与动物是没有分别的:比如伟大的母爱;比如伟大的爱情、异性间的相互吸引等等都无法超越天性(本能)的范畴 。
但是 。在动物的世界里 。只有父母对于子女的无私奉献、竭力呵护 。而没有子女给予父母的反馈与回报(“乌鸦反哺”是为了让人们行孝而编造出来的故事 。并没有事实上的依据) 。
对父母保持最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如苍天大海一样的恩德 。并且在他们年老体迈、患病受伤的时候给予回馈、照料 。这样的行为只有人类所独有 。这就是孝的基本内涵——是古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后得出来的最为质朴、也是最具光辉与普世价值的结论:人 。都是会老的 。除了早夭的与死于非命的人 。谁会希望自己在风烛残年的时候凄苦无依?在冷漠无助中悲惨谢幕、离开人世?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实际上就是善待自我的明天与未来 。
从这个意义上再推而广之 。能够去关爱别人的父母长辈、善待别人的孩子与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那就是“仁” 。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有若这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
出发点如此 。那么应该如何来行孝呢?
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意思是孝悌之人不应该忤逆犯上 。应该恭敬顺从——“鲜矣”即强调孝悌之人很少、不应该有“犯上”这样行为 。
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
如果服从了命令 。父母亲就会有危险;不服从命令 。父母亲就安全;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 。而应该“犯上” 。
如果服从命令 。父母亲就会遭受耻辱;不服从命令 。父母亲就会荣耀显扬 。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 。而应该“犯上” 。
如果服从命令 。就会表现得像禽兽一样野蛮;不服从命令 。则显得文明而富有修养;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 。而应该“犯上” 。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就是孝 。对吗?臣子服从君主就是忠贞 。是吗?”问了三次 。孔子都不回答 。
孔子出来后对子贡说:“刚才 。国君问我:‘儿子服从父亲就是孝 。对吗?臣子服从君主就是忠贞 。是吗?’一连问了三次 。我都没有回答 。你怎么看?”
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当然就是孝了;臣子服从君主肯定就是忠贞了 。这道理人尽皆知 。先生还能说些什么呢?”
孔子说:“你真是个无知之人啊!知道吗?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四个诤谏之臣 。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三个诤谏之臣 。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遭到颠覆;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两个诤谏之臣 。那么宗庙就不会被毁灭 。父亲有了敢于诤谏的儿子 。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勇于诤谏的朋友 。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 。子女一味顺从父母 。怎能说是孝呢?臣子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 。哪里配得上忠贞二字?弄清楚了什么时候该听从、什么时候不该顺从才可以谈论孝顺与忠贞 。”
单从顺从还是违逆的角度来评判孝与不孝、忠与不忠是不科学与严谨的 。
西方有一句话: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
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二者表述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真理与仁道之前 。没有人是至高无上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有人都应该一样 。都应该依道而行、从义而止 。
“从道不从君 。从义不从父”——如果君父的行为是合乎道义的则从之而不犯 。否则就该“当仁不让”的 。
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 。孔子说:“行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 。”樊迟给孔子驾车 。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怎样才算是孝 。我告诉他说 。不要违背礼的准则 。”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父母活着的时候 。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 。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
一切都要依从于“礼” 。而不是顺从父母的喜怒与个性 。
这才是孝的底线与原则 。
其他观点:
论语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里面的有关孝道的名言 。很值得我们学习 。
1.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要孝敬父母 。外出要敬爱兄长 。父母常常教导我们: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 。如果一个不懂的孝敬父母的人 。出到外面会不让人看重的 。因为别人会认为你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不去孝敬 。又怎么会对老板忠心 。对朋友讲义气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