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白话文翻译 医学三字经白话解全文( 九 )


这是为什么?中医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整体观念 。脉诊的精妙之处也在于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 。这位病人虽然病在肩 。但脉诊提示其病情是“足太阳膀胱经不利” 。于是在治疗中就采取了先疏通足太阳经 。再治疗局部的思路 。足太阳膀胱经所过为人体的头项背腿 。主人一身之表 。攒竹穴位于面部眉头陷中 。是膀胱经的第二个穴位 。昆仑穴则位于足跟 。是膀胱经的经穴 。此二穴相配 。一上一下 。一降一升 。可以疏通整个膀胱经 。故加针此二穴后 。效果明显增强 。
良好的效果 。使患者主动说明自己最初发病是因为洗澡后背部吹空调引起 。这与周达君对病情的认识与采取的治疗措施都是相符的 。同时也证明了脉证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与可靠性 。
这里就脉诊概念、历史沿革、分类与特色进行了介绍 。并诠释对脉诊的新观点和发展思路 。
脉诊轨迹清晰可见
什么是脉诊?教科书的定义是 。脉诊即切诊 。是医生用手指切患者的脉搏 。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 。以了解病情、判断病证的诊查方法 。
中医脉诊发展经历了散乱、规范、推广和创新几个时期 。在汉以前是形成期 。其特点是以诊测人体动脉搏动规律为媒介 。形成了不同的诊断体系 。如“五脏脉法”、“十二经脉法”、“三部九候脉法”、“寸口脉法”以及“仓公脉法”等 。同时 。医家对脉象的表述各不相同 。比较散乱 。
在汉末及晋唐是规范期 。脉诊知识已经收录在《伤寒论》、《脉经》及《千金方》中 。并经历了传承及演化过程 。当时 。有很大一部分医生已经采用寸口脉法为主的脉诊形式了 。医圣张仲景则采用的是以“寸口脉”为主合参“人迎脉”、“趺阳脉”的方法 。从而清楚地显示脉诊在发展中的轨迹 。随后 。王叔和在《脉经》中确立了后世寸口三部九候脉诊法形态 。并完成由张仲景所开始的对脉法、脉象的规范工作 。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脉法部分 。就已经与此后的脉法基本相同了 。
唐宋元明清是成熟与推广期 。标志是《王叔和脉法》与《脉赋》、《四言脉诀》的成书 。这期间脉法是以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为主体 。主要是研究具体病证与脉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时期出版的著作也很多 。每个著者都对脉诊有自己的经验与思考 。但主体结构已经确定 。这一时期 。最出名的脉书则是《濒湖脉学》 。
自民国到现在 。应该是反思与创新期 。其中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现代医学思想的引入 。带来的问题就是“脉是真的还是假的” 。人们怎能从那小小的一段动脉中取得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二是全息生物学的提出 。为人们理解脉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
掌握绝技从师明理
在古代 。脉诊一直为中医学者所重视 。在古医籍《黄帝内经》中有“善诊者 。查色按脉 。先别阴阳 。”《难经》中讲“切而知之谓之巧 。”由于脉诊相对客观与稳定 。它的可靠性与医师对其的掌握能力密切相关 。所以 。民间就有用脉诊水平来判断医师能力的说法 。脉诊也就变成了绝招 。
因视角的不同 。脉诊有多种分类 。一是以时代分类 。汉以前的脉诊方法为“先古脉法” 。包括《黄帝内经》中的脉法 。张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 。而《脉经》以后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 。为“后世脉法” 。二是以部位分类 。有单部位的诊法 。如寸口脉法(后世之寸口三部九候脉法);有遍诊法 。如三部九候遍诊法、十二经脉遍诊法 。三是中医脉诊特有的分类方法 。以指导思想与诊脉的目的分类 。分为气韵脉法与全息脉法 。不论哪种分类方法 。脉诊的基本指导思想 。都来源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中医理念 。从脉来说 。它本身就是构通人体内外上下的通道 。所显示的信息更为深层 。也较少干扰 。更能接近疾病的病机与本源 。
脉诊对诊断疾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具有相对客观与稳定;直达病机 。洞见病源;提纲携领 。汇聚诸证等特点 。从脉诊理论源头看有两大体系 。一种是诊气的脉法 。以查病气、病因、病机为主要目的 。一种是诊形的脉法 。以查患者的病情、病形、病位为主要目的 。他强调 。真正的“明医”是将诊气和诊形两种脉法通而明之 。并通过四诊合参把各种信息资料归纳起来 。得出最佳的诊断结论 。并验之临床 。
掌握脉诊这种绝技 。在学习中有几个难点 。分别是手感难寻 。师承不同 。表达各异 。理解难通 。手感难寻指每个人指端的感受 。以及对这种感知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所以手感的养成与规范 。就非常重要 。在古代 。脉诊技术是手手相传 。如今 。这便成了大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