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 苏轼的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二 )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 。整好衣襟坐端正 。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 。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 。(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 。夺得江陵 。沿长江顺流东下 。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 。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 。在江边持酒而饮 。横转矛槊吟诗作赋 。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 。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 。与鱼虾作伴 。与麋鹿为友 。(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 。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 。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 。(唉 。)哀叹咱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 。(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 。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 。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 。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 。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 。终究又何尝盈亏 。可见 。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 。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 。万物与自己的生命一样无穷无尽 。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 。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 。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 。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 。以及山间的明月 。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 。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 。感受这些也不可能有竭尽的忧虑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 。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
客喜而笑 。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 。更换杯盏重新饮酒 。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 。只剩下桌子上的杯碟一片凌乱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 。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
【赏析】第1段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 。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兴之所至 。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 。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 。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 。天光、水色连成一片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 。舒畅 。无拘无束 。因而“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乘着一叶扁舟 。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 。随波飘荡 。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 。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 。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 。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 。泛舟而游之乐 。溢于言表 。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 。以景抒情 。融情入景 。情景俱佳 。
第2段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 。扣舷而歌 。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说实话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 。临风恍兮浩歌”之意 。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 。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 。加之客吹洞箫 。依其歌而和之 。箫的音调悲凉、幽怨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 。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一曲洞箫 。凄切婉转 。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 。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 。由欢乐转入悲凉 。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 。文气一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