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翻译赏析 雨雪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二 )


当然 。擅长此法的也不仅是杜甫 。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都是采用了此法 。如马致远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是采用空间大小的比衬来达到天涯孤旅的抒情效果:倦于宦游的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在踽踽独行 。背景是西下的夕阳 。是衰草连天的西风古道 。诗人的人生疲敝感、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被反衬得十分明晰 。诗人甚至都不如寒鸦 。寒鸦在黄昏后还有老树古藤可以栖息 。诗人却仍在天涯古道上踽踽独行 。柳永《雨霖铃》上阙的结句“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也同样是把自己流浪江湖的一叶扁舟 。投放到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之中的楚天之下 。形成强烈的空间大小比衬 。来突显自己离别情人后的孤独和伤感 。也使这几句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刘熙载曾把它作为词中“点染”的典范 。王维的《送贺遂员外外甥》的前四句:“南国有归舟 。荆门溯上流 。苍茫蒹葭外 。云水共昭丘”采用的手法与柳永《雨霖铃》的“念去去”三句几乎完全相同 。
中国古代边塞诗中为了表现戍守生活的艰苦、单调 。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或是为国舍家的豪情 。边塞诗往往以大漠雪海来反衬戍守中的孤城 。如隋代杨素的《出塞》:“荒塞空千里 。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 。草衰恒不春” 。范仲淹的《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在唐代的边塞诗这更已成为一种定式 。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翁绶《关山月》:“笳吹远戍孤城灭 。雁下平沙万里秋”;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孤城倚大碛 。海气迎边空 。《首秋轮台》:“异域阴山外 。孤城雪海边”;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骆宾王《边城落日》:“紫塞流沙北 。黄图灞水东…..野昏边气合 。烽迥戍烟通…..河流控积石 。山路远崆峒”;崔湜《大漠行》:“云沙泱漭天光闭 。河塞阴沉海色凝…..火绝烟沉右西极 。谷静山空左北平”;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 。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 。烽烟上戍楼” 。《结客少年行》:“追奔瀚海咽 。战罢阴山空” 。《雨雪曲》:“雪似胡沙暗 。冰如汉月明” 。《紫骝马》:“雪暗鸣珂重 。山长喷玉难 。不辞横绝漠 。流血几时干”;杨炯《战城南》:“寸心明白日 。千里暗黄尘”;王勃《陇上行》:“云黄知塞近 。草白见边秋”;虞世南《从军行》之一:“萧关远无极 。蒲海广难依 。沙磴离旌断 。晴川候马归”;沈佺期《塞北二首》:“海气如秋雨 。边峰似夏云” 。“紫塞金河里 。葱山铁勒隈”;袁朗《赋饮马长城窟》:“日落塞风起 。惊蓬被原隰”等皆是采用这种大小比衬之法 。
二、空间的扩展与浓缩
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空间变化的第二种手法 。即通过空间的逐渐缩小和空间的逐渐放大来达到某种抒情效果 。它同“空间大小的比衬”区别在于前者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动的 。后者则是不断的放大或缩小;前者是静态的对比 。后者是动态的比较;前者是利用视野中的背景越是阔大 。背景下的物体就显得越是渺小这样一个视觉原理 。后者则是运用另一个视觉原理 。即:当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 。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 。
首先讲空间的浓缩 。我们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这是中唐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在永州任司马期间 。柳宗元是一个富有杰出才华又颇有抱负的人物 。无论文学上还是政治上他都有革新的愿望 。文学上他反对浮艳纤巧、空洞无物、一味追求形式美的骈文 。主张回归文以载道的古文传统 。与韩愈一起发起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中国山水散文的开创者 。与文学上的极大成功相反 。他寄于更大希望的政治革新却失败了 。贞元二十一年 。他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 。任礼部员外郎 。与刘禹锡等八个新锐一道推行革新 。力改弊政 。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但仅仅几个月时间 。这场革新就在宦官和大官僚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失败 。王叔文被杀 。柳宗元和其它七位新锐一起贬到边远的荒州任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和八司马事件 。柳宗元被贬之处是永州 。即今日的湖南零陵县 。零陵在唐代是个偏远的荒凉之地 。司马又是个定员之外的闲官 。没有任何具体职务 。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上一呆就是十年 。这对一个忠心谋国又想大有作为的政治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因此他的心中充满孤愤:为什么一心为国却遭到贬斥 。为什么绝代风华却得不到任用 。在这边远的荒州 。又是一个没有任何具体职务的闲员 。能做些什么呢?诗人不被理解的孤愤 。独处荒州凄清幽冷 。通过这幅寒江独钓图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其手法 。就是利用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 。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 。将画面成倍缩小 。让这位清高又孤独的“钓翁”在画面中不断放大 。凸显期孤高的人格 。诗人从充斥画面的“千山” 。浓缩到千山中的“万径”;再从“万径”浓缩到其中一条小径旁的江渚边 。再由江畔缩至“孤舟” 。由孤舟再缩至舟上披着蓑衣在寒江上独钓的老人 。字面上 。通过“千山鸟飞绝”的“绝” 。“万径人踪灭”的“灭” 。“孤舟蓑笠翁”的“孤” 。已充分凸显出这是一个凄清寒荒又寂寞无声的天地 。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 。都噤若寒蝉 。俱在躲避严寒 。又都患了失语症 。唯有这位老渔翁身披蓑衣 。冒着风雪在寒江独钓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浓缩 。这里再用“独钓”二字 。将渔翁的孤傲成百倍、成千倍的放大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称赞柳宗元“虽万受摈斥 。不更乎其内” 。这首诗就是个明证 。诗人就是要借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渔翁形象告诉世人、也是告诉那些政敌:你可以将我放逐荒州 。可以让世人噤若寒蝉 。成为一个无声的中国 。但并不能摧毁我的素志 。更不能玷污我高洁的人格 。当然 。通过这幅图画 。也可看出诗人无人理解的落寞幽独的情怀 。不管是那种内涵 。都是通过人们的视野成倍缩小时 。视域中的物体则成倍地放大这一视觉原理 。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成百倍地放大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