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翻译赏析 雨雪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四 )


三、空间位置的回旋
空间的浓缩是由整体或全局逐层缩小 。最后突显一个细部的特写;空间的拓展则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 。然后慢慢放大 。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一个全局 。空间位置的回旋则是上述两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即先由细部逐渐放大 。然后在逐渐缩小回归这个细部 。形成一个回环照 。。如张继这首著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诗中首先显现的是一叶扁舟 。扁舟中是位在深秋的夜晚难以入眠的诗人 。寒霜之下 。乌啼声中 。从月出东山到玉兔西坠 。他面对瑟瑟的枫叶和点点渔火 。愁绪满怀 。彻夜无眠 。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思虑?为何彻夜无眠?贬谪路上的幽怨 。还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抑或是柳永式的“杨柳岸 。晓风残月”?诗人并未就此作出回答 。仍然接着描叙:首先点出地点:“姑苏城外寒山寺” 。然后点出此时此地的独特景观:“夜半钟声到客船” 。直到最后两个字“客船” 。我们才明白诗人此时的位置 。此时的处境 。才明白他要抒发的是“客愁”——一个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整首诗 。在空间位置上绕了个大圈:由一条小船中贮满乡愁的游子 。放大到附近的江枫渔火 。月落乌啼 。再到小船、枫树、渔火、乌啼所在的河蚌到附近的寒山寺 。让寒山寺的钟声在从远处再回到客船 。诗人的乡愁透过秋夜的冷月寒霜 。伴着江枫渔火 。掺和着阵阵乌啼和夜半钟声 。更有种幽寂清冷的氛围 。更突显孤孑清寥的感受 。当然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 。并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回旋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 。还有许多独到的手法 。如典型景色的选取和布局:落月、乌啼、寒霜 。最易形成一种孤寂清寥的氛围;秋江、枫叶、渔火 。这又是典型的水乡秋夜景色 。这对抒发羁旅和客愁自然起了很好的渲染和衬托 。从布局上说 。前两句密度很大 。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却特别疏朗 。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夜半钟声 。前两句的密匝 。突出了江南水乡秋夜的繁富 。反衬诗人独处清夜的孤孑;后两句的疏朗 。不仅意在显示江南秋夜的静谧 。更在揭示江南秋夜的深永和清寥 。他带给客中游子的感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不过这些手法 。将是我们下面讲义中所要着重谈到的 。
与张继《枫桥夜泊》空间处理手法相近的还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李商隐是个极富才情又极为坎坷的晚唐诗人 。他无意在牛李党争中钻营谋利 。却又偏偏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以至“一生襟抱未曾开” 。他那深情绵邈、富艳精工的无题诗 。不知打动过古往今来多少读者 。但这首寄给妻子的小诗 。却通俗浅切 。既不富艳也不绵邈 。但同样深情和精工 。与秦观的《鹊桥仙》一样 。成为天各一方夫妻之间的爱情绝唱 。这个成就的获得 。主要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取得的 。从时间转换来说 。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 。这将在下一讲提及;从空间转换来说 。是巴山——西窗——巴山的回环:诗人此时在巴山写信给远方的妻子 。回答她关于归期的询问 。根据李商隐年谱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十年(856) 。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柳仲郢处当幕僚 。既然是幕僚 。就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行止自然无法自己作主 。所以诗人的回答是“未有期” 。三字之中所蕴含的人生苦痛 。自不待言 。梓州秋夜那淅淅沥沥的雨水似乎就在诉说着诗人的愁绪和思念 。它涨满了池塘也涨满了诗人的胸臆!接下来 。诗人并没有像其它诗人那样去分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即所谓“对面傅粉”之法 。也没有像他自己的名句“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那样一写自己 。一写对方 。道出相互的思念 。而是来个大幅度的时空跳跃 。设想有那么一天 。夫妻二人在西窗下相拥而坐 。诉说自己昔日在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之情 。如果说 。由今日相思之苦设想来日的相聚之欢 。这还是众多诗人都能做到的话;再跳一步 。由来日的相聚再回忆今日的相别 。即由巴山跳到西窗下再跳回巴山 。这就是匪夷所思 。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水平了 。所以清人姚培谦赞叹说: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说“料得闺中深夜坐 。多应说着远行人” 。“是魂飞到家里去 。此诗则是予飞到归家之后也 。奇绝”(《李义山诗集笺》) 。清人桂馥也说:“眼前景反做后日怀想 。此意更深”(《札朴》) 。都是在赞叹此诗空间跳跃的处理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