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翻译赏析 雨雪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 )


与柳宗元《江雪》手法类似的还有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
这是中唐诗人卢纶的六首《塞下曲》中第三首 。卢纶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但其诗歌在十才子中却别具一格 。比起钱起等人 。他的诗作更多反映军幕生活 。也更多一些豪宕雄浑之气 。这可能与他多年生活在浑瑊军幕之中 。熟悉边戍生活并有很深的体验有关 。其代表作便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在这首诗中 。诗人首先写天空高飞的大雁 。再到地面上逃窜的单于 。然后将画面浓缩到正在追赶的我军将士 。最后集中到将士手中的弓刀之上 。形成一个百倍放大的特写镜头:一个堆满积雪的弓刀矗立在天地之间 。我军将士追击逃敌的豪气 。风雪之夜战斗生活的艰辛 。都通过这把堆满积雪的弓刀表现了出来 。诗人不畏强敌的豪情和立功边塞的进取精神自然也从中得以流露 。
中国古典诗词中类似的手法还很多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同样是由塞外的千嶂峰峦、长烟落日 。渐渐浓缩到千嶂里的孤城 。再由孤城中夜不能寐的将士浓缩到他们手中的酒杯、头上的白发和泪水 。词人作为军中主帅为国戍边、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抱负不仅在这浓缩中得以突显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情”与“志”矛盾 。边地之艰和思乡之苦也同时被放大 。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唐边塞诗人李益的《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是由回乐峰逐渐浓缩到峰下的受降城 。再到受降城内思亲怀乡的将士 。最后浓缩到一根正在吹奏思乡曲的横笛之上 。它同《江雪》中的钓竿 。《塞下曲》中的弓刀 。《渔家傲》中的酒杯一样 。都被百倍地放大 。起到突显主题的作用 。
其次是空间的拓展 。这是与空间的浓缩截然相反的一种空间关系处理手法 。它是首先突显一个细部 。然后慢慢放大 。最后形成一个整体 。一个全局 。如卢纶的另一首《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旄弧 。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
此诗描绘一位将军在军前发号施令 。诗人并未勾勒将军的全貌 。而是特写军帅手中的一支令箭“鹫翎金仆姑”:金色的箭身 。鹰鹫羽毛装饰的箭尾 。强调令箭本身就是在夸饰军威 。然后镜头再放大到将帅身后的帅旗“燕尾绣旄弧”:旗呈燕尾型 。上部装饰着彩绣的旄头 。场面再由帅旗放大至旗下的主帅一个动作:“独立扬新令” 。手中令箭一挥 。斩截的动作意味着此帅的刚毅和果敢;最后是一幅全景:“千营共一呼” 。全军的士气和对军帅的拥戴——这样的军队自然是无往而不胜!诗人在将空间逐层推展的同时又结合动静相成:前两句是静态的写生 。后两句是动态的渲染 。把这位刚毅果敢有深孚众望的军帅气质、声威刻画的惟妙惟肖 。尽管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 。
类似的还有戴叔伦的《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 。楚云沧海思无穷 。
数家砧杵秋山下 。一郡荆榛寒雨中 。
前两句是写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追悔当年没有“踏阁攀林”随友人同去 。以至今日隔着沧海云山留下无尽的思念 。第三句则将这种思念放大至“数家” 。秋天到了 。很多人家都在砧上捣杵准备冬衣 。这时也更容易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挂念 。李白的《子夜吴歌》中就有“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春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最后则由“数家”拓展到“一郡” 。将这种思念之情推而广之 。赋予它更为广漠的涵盖 。戴叔伦是唐代诗风由盛唐的雄浑浪漫向中唐的自省内敛过渡时期关键人物 。一般都认为他抒写离情别绪、羁愁旅恨之作 。“完全涤尽了盛唐余风 。流露出低沉、苍老、暗哑的情调 。在大历诗中很有代表性”(《吴庚舜等《唐代文学史》》 。从这首《登楼寄王卿》来看 。也不尽然 。至少在手法上 。对盛唐诗人的承续还是很明显的 。
这类空间逐层拓展的诗作 。可以举出多首名篇 。如杜甫《旅夜抒怀》前四句“细草微风岸 。桅樯独夜舟 。星垂原野阔 。月涌大江流” 。由岸边的小草到水中的孤舟 。再由细草所在的江岸拓展到整个原野 。江中的孤舟拓展到整个大江 。诗人漂泊江湘的孤独和伤感被反衬得更加突出 。王昌龄的《芦溪别人》:“武陵溪口驻扁舟 。溪水随君向北流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 。亦是由眼前的扁舟、溪水拓展至荆门和三峡 。将离别的忧伤和深长的思念成百倍地放大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由松树下面的小童拓展到小童和松树所在的山中 。直到烟云渺茫的深山之中 。那渺茫的烟云 。隐隐的深山与小童师傅的隐者身份非常贴切;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 。细红如血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 。时见宜城卖酒家” 。由初夏时节坠落在沙地上楝树花的点点落瓣 。拓展到楝树旁的槿篱竹屋 。再拓展到竹屋边的乡村小路 。并一直延伸到小路尽头城郊的卖酒人家 。于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他的名作《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