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翻译赏析 雨雪曲原文及翻译赏析( 五 )


下面的两首诗词也都是空间位置的旋转 。即由眼前所处之处 。转到亲人或情人所居之地 。再回到眼前之处 。一首是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
眼前之地是驿馆 。诗人旅途上暂居之处 。高楼危栏则是妻子所居之地 。诗人设想她对自己的思念 。这就是上面提及的对面傅粉之法 。结句的“行人更在春山外”则又回到“行人”自己所处之处——“春山外” 。
另一首是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 。
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 。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 。倚栏杆处 。正恁凝愁 。
柳永是个浪子 。思念难舍的对象常常在青楼 。但这首词怀念的倒是妻子 。而且很真挚 。手法和欧阳修的《踏莎行》几乎完全一致:先是秋日楼头的诗人自己 。面对着傍晚连绵不断的秋雨 。一阵阵浸透寒意的秋风和默默东去的江水 。对故乡、对亲人顿起无穷的思念 。然后来个空间跳跃 。遥想家乡的妻子此刻也正在妆楼之上思念着自己;最后又来个空间转换回到自己所在的楼头倚阑干处 。抒发远离家乡的懊悔和愁恨 。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也是采用空间位置回旋的手法 。但比张继的《枫桥夜泊》、欧阳修的《踏莎行》、柳永的《八声甘州》手法都更进了一层:它不是两度转换时空(此处——别处——再回到此处) 。而是三度转换时空:
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 。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 。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 。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 。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
凄恻 。恨堆积!渐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 。斜阳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 。似梦里 。泪暗滴 。
【雨雪曲翻译赏析 雨雪曲原文及翻译赏析】据研究者说 。这是首“客中送客”之作:作者在京都客居 。又送友人离开京都 。此来抒发长期客居京都的倦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至于其中有无事业无成、岁月流逝的伤感 。从词的伤感情调来看 。似乎也不止是伤别 。从时空结构来看 。它是三度转换:首先是今日隋堤上的送别之处 。作者明是咏柳 。暗是抒别 。因为“柳”寓“留” 。自古以来就是留别的代称 。更何况词中还点明“长亭路 。年去岁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 。送别的主人自然是诗人自己 。即词中的这位“京华倦客” 。客人是谁呢?有人说是京都名妓李师师 。宋人张端义还言之凿凿 。说是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 。得罪了宋徽宗 。被押出都门 。李师师置酒长亭相送 。周邦彦当场写下这首留别词(见《贵耳集》) 。此事已被王国维考证为子虚乌有 。但从中可见周词在宋人中的影响 。过片的“闲寻旧踪迹”则从眼前的离席转换到昔日的两人相会之所 。但一点即过 。很快又回到眼前的“酒趁哀弦 。灯照离席” 。至此是“今——昔——今”、“此处——别处——再回到此处”的两度时空转换 。接下去“愁一箭风快 。半篙波暖 。回头迢递便数驿”写离别时 。“惭别浦萦回 。津堠岑寂 。斜阳冉春无极”写离别后 。时间上在推移 。但空间未变;“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几句则在空间上也开始转换 。从眼前的留别之处转到昔日相聚之所;结句“沉思前事 。似梦里 。泪暗滴”则又转回到眼前离别之处 。这是三度将时空旋转 。《兰陵王·柳》为周邦彦带来巨大的声誉 。有人甚至说就是这首词让宋徽宗回心转意 。让周邦彦返回京城 。并提拔为大晟乐府的提举官(见张端义《贵耳集》) 。甚至到了南宋初 。这首词的影响仍在发酵 。“西楼南瓦皆歌” 。有人甚至将它比之为流传千古的王维的《阳关三叠》 。(宋·毛幷《樵隐笔录》) 。这种声誉的获得 。与此词数度转换时空的别致手法不无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