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今的诗词,和唐宋诗词比总差点味儿?


看到这个问题 。我诚实地说出我个人的观点 。我觉得既是狭隘又是无奈 。
说狭隘 。是问题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常言道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每个人的圈子不同 。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 。虽然如今的诗词多是泛泛之作 。但仍有少数佳作足以乱入唐宋 。
唐宋诗词 。之所以能够名流千古 。是因为每一首作品背后都有它深刻的意义 。也就是说 。放在当今 。只要能写出有高度有深度的作品 。便不逊唐宋 。
我试举一首当代作品为例 。

为什么当今的诗词,和唐宋诗词比总差点味儿?

文章插图
咏史
高阁垂裳调鼎时 。可怜天下有微词 。
覆舟水是苍生泪 。不到横流君不知 。
这是一首以古谏今的绝句 。首句垂裳原指的是古代帝王无为而治 。而放在当今 。百姓却颇有微议 。明褒暗讽如今一些当政者无所作为 。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 。继而劝谏要关心百姓 。以免怨愤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酿成祸患 。重蹈历史的覆辙 。
从鉴赏的角度来说 。这首绝句可谓无一字无来历 。言辞凿凿背后却是痛斥当今现状 。一遍读来便让人陷入深刻的反思 。这正是一首佳作应该具备的意义 。只要能够引起共鸣 。唤起人反思之心 。何必区分古今?
【为什么当今的诗词,和唐宋诗词比总差点味儿?】作者李梦唐 。本名宗金柱 。曾任中国新闻社采访人员 。由于职业需求常年走访 。深感社会日益突出的矛盾 。这首诗正是以一个采访人员的视角 。为百姓发出呐喊之声 。遗憾的是 。作者于2016年因病去世 。享年52岁 。
言归正传 。其实当今不乏佳作 。对于创作者而言 。缺少的是更深入的思考 。对于作品而言 。缺失的是被发现 。诗词沦为小道 。有才华之人往往得不到关注 。无病呻吟之作自诩为诗 。这才是当今诗词远不及唐宋之处 。也是我前面所讲的无奈 。
其他观点: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 。我猛抬头见天上星 。星共斗 。斗和辰 。它(是)渺渺茫茫 。恍恍忽忽 。密密匝匝 。直冲霄汉(哪) 。减去了辉煌 。一轮明月朝西坠 。我听也听不见 。在那花鼓谯楼上 。梆儿听不见敲 。钟儿听不见撞 。锣儿听不见筛呀 。(这个)铃儿听不见晃 。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 。梦入了黄梁 。
这是京韵大鼓——丑末寅初里的唱词 。是骆玉笙先生的代表作 。姜昆曾经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中讲过 。作者据说是晚清的一位状元 。
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有一句简单的话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第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行的文学形式 。过了这个时代 。即便是再优秀的作品 。也很难背广泛传颂 。就好像这么多年来 。现代派的诗我们大多记得只有寥寥几句《再别康桥》 。还有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而聊的更多的是小时代 。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是人民的名义 。简单点说 。诗词的创作与耕种已经失去了他应该有的田园 。
第二、古人打小学的是三字经 。用的是毛笔 。写的是书法 。那时候的学生号称文人骚客 。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 。写诗至少也是张嘴就来 。还得合辙押韵 。我们呢 。我们那代讲究的是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们的孩子报的是英语美术音乐电脑 。顶多上个书法爱好班就了不得了 。每学期的课文里 。古诗大概有七八首 。唯一的要求就是会背诵 。知道作者是谁 。
这样的环境 。你能期待孩子长大后还能出唐诗宋词?
还是想想怎么进重点中学比较靠谱 。
其他观点:
其实唐宋.当时的诗词多得很 。大家随机而作 。有感而发 。好多少都沒流传下来 。这其中差的有 。优的也不会少 。只是能流传下来的肯定是好的 。现在的诗词将来能传下去多少?肯定是少数精华 。
我认为一首诗词 。能让读者有所触动就算好了 。就有点爱的意味了 。
如 。我看到我的朋友院里有乒乓球桌 。两人正打着 。几个人看着 。旁边还有五六个人在看两个人.对弈 。这个院的主人叫乐理 。比我大三岁 。我常以哥称之 。我忽有感而发 。写出一首 。
乒台厮杀急 。弈枰人围多 。何处有此景 。唯我乐理哥 。
让大家见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