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在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精湛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论 。收集在记录其言行的《论语》一书中 。比如:“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不愤不启 。不徘不发”“举一反三”“学思习结合”等诸多非常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意义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点 。这对当今的教育来说不啻于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文章插图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体现出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也表现出以学为乐的精神 。孔子非常看重学习的兴趣 。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并且他自身就是一个极其热爱学习的人 。曾自云“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儒家的理想是“修齐治平” 。“学而时习之”正是提高人的能力、雕刻人的性情的有效手段 。也是一个人能够实现“修齐治平”理想的基础 。“学”在儒家看来是很重要的 。孔子认为人确立“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的性情趣向是很重要的 。因此《论语》将这句话放在首章之首 。也充分表明了儒家对它的重视 。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文章插图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孔子积极地提倡“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 。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 。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 。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子贡求问孔子道:“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灵活 。爱好学习 。谦虚下问 。又不以为耻 。所以用‘文’这个字作为他的谥号 。又一次 。冉求对孔子说:自己并非是不喜欢老师说的道理 。只是自己的力量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所以做不了 。孔子对他说:如果真的是自己的力量不够 。那么是在去做的途中才感受到的 。可是你现在都没有开始去做 。怎么可以说力不足呢 。那只是你自已不愿去做罢了 。孔子在此所说的实际上是强调学习的主动态度的重要性 。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文章插图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一语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有教无类 。”这句话表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都有权利 。而不涉及个人的贫富、阶层等各种差别 。体现的是教育平等的思想 。《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孔子的话:“自行束脩(xiū)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 。”其含义是:只要是有一点礼物送给我 。哪怕是很微薄 。我也从来没有不教诲他的 。所谓束脩 。就是一束干肉的意思 。拜师求问的时候要送礼物是古代的一种严格的礼节 。束脩是一种最为微薄的礼物 。孔子不嫌其微 。而是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诲 。体现的正是有教无类的精神 。但是更进了一层 。因为这还显示出孔子坚持教育平等这句话 。但是更进了一层 。因为这还显示出孔子坚持教育平等的理念是不以自身所得利益的多寡而有所改变的 。这对当时教育尚未普及而为贵族阶层所垄断的情况而言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 。也正是从孔子开始 。教育才从贵族社会走向了民间 。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个人情况 。进行有差别的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 。获得最好的发展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 。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对于“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这一同样的问题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两个不同的提问者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 。子路性情豪放 。行事鲁莽 。所以孔子要约束他 。冉有则在做事的时候总是退缩 。所以孔子要鼓励他 。这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