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教学反思简短 三国鼎立教案( 二 )


明确:桃花源 , 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 , 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 ,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
10、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 , 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 , 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 。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 , 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 , 如文章首尾照应 , 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 , 又实中有虚 , 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 , 似有非有 , 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 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 , 虚虚实实 , 惝恍迷离 , 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
三、研讨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 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 , 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 , 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用四个字:避秦时乱)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 , 如陈胜、吴广起义 , 楚汉相争 , 刘邦建立汉朝 , 三国鼎立 , 赤壁之战 , 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皆叹惋 。”联系全文 ,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 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 , 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
(7)渔人离开桃源后 , “便扶向路” , 又“处处志之” , 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 , 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似有实无 , 似真而幻 ,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虚构世外桃源 , 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 , 战乱频繁 , 民不聊生 。作者厌恶这一现实 , 向往美好社会 , 但又无法实现 , 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 ,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 , 反对战争的愿望 , 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 , 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9)
本文出的四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 世外桃源 , 无人问津 。
四、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不讲诚信 , 你觉得“渔人”的品行如何?
参考:以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 , 我们说渔人确实言而无信;但渔人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 , 一心想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 , 说明了他的向往 , 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