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齐大饥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本 。《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本 。译文如下:孔子说:“子贡啊,你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啊!”子贡回答说:“是啊,我的学问确实博大精深 。《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本 。译文如下:孔子说,子贡啊,你的学问确实博大精深啊,子贡回答说,是啊,我的学问确实博大精深 。孔孔子说,那么,你为什么不去拜见老师呢?子贡说,我不敢拜见老师,因为我怕老师骂我 。孔子说,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 。
一: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是什么《礼记·檀弓》的翻译: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 。有一个饥民走来了,黔敖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睛说:“我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 。”尽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 。
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
(3)壹:真是,实在 。
(4)而:乃 。
(5)然:是这样的 。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11)识(zhì):同“志”,记住 。
扩展资料:
1、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作品影响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

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
参考资料

《礼记·檀弓》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了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翻译如下: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 。”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 。”
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 。”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礼记·檀弓》相关介绍: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 。
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