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游仙体
这首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 。是一种游仙体 。所谓游仙体 。就是写梦境或者恍惚的状态下见到的事、物和感受 。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修道的李白 。经常成仙
现实中找不到解决之法 。便去跟神仙求 。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面临天下大乱 。李白没有解决办法 。只能用一个上帝视角浪漫地记录一下 。
情感不强烈 。观点不明确 。意趣也为表达 。只是用平素的手法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记录下来 。
想象力好 。细节好 。画面好 。也大致如此 。
可能是在什么地方喝酒 。又喝多了 。晕晕乎乎地状态想起在洛阳看到的惨状 。于是写下这首诗 。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其他观点:
感谢提问 。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然而 。写这首诗的李白 。恐怕想要“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兼得 。也体现出了他的矛盾与复杂!
《古风·其十九》是典型的天马行空、想象奇诡的“游仙体”《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
诗的大意是说:
我登上了西岳华山最高峰莲花山 。远远地看到了光芒万丈的仙女如同明亮的星星 。
仙女纤素的手握着皎洁的芙蓉 。袅袅行走在天空中 。
身穿霓裳光带飘逸 。像云彩一样飘然升空 。
她约我登上彩云高台 。去拜一拜那传说中的老仙人卫叔卿 。
恍恍惚惚与仙人同去 。驾着鸿雁翱翔在高空 。
不经意看洛阳平原 。到处都是安禄山的胡兵 。
尸骨遍野血流成河 。叛军叛臣恐怕都要封官进爵了吧 。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我们有理由怀疑 。这是“诗仙”李白醉酒后做的一首诗 。一会天上一会人间 。又是仙女又是凡人 。而且仙女还带着他去了传说中的仙人卫叔卿 。不是几分醉意的太白可能也写不出这种“游仙体”!
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简直是“差评”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 。这个时候的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 。而长安还没有被攻陷 。此时的李白 。在“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中徘徊着 。矛盾着 。最终却还是一步错 。步步错 。
(一)独善其身:李白此时的理想去处——仙境
在这首诗中 。李白虚构了一幅虚无缥缈的仙境 。跟当时中原地带反叛军横行 。民不聊生相比 。这种仙境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了 。
要知道 。安史之乱的时候 。即便是文章写的“天花乱坠”的李白 。也是不能幸免于难的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先是逃到当涂 。听说洛阳失陷 。中原横溃 。又从当涂逃回宣城 。后来逃到了越中的时候听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 。又返回金陵 。再后来 。玄宗经退守四川 。李白就沿长江西上 。进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看了上述经历我们就知道 。李白真的是想到在动荡之时 。隐居起来 。最好的地方就是仙境了!这是古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典型表现 。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士兵哗变 。要求处死杨贵妃
(二)兼济天下:李白又想借着安史之乱建立不世之功
李白虽然已以写诗闻名于世 。但是他有一个野心家的老师 。
他的老师叫赵蕤 。最著名的一本书叫做《长短经》 。这本书用全局的视角、辩证的逻辑论述了历史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 。是一部有点类似于《战国策》的书籍 。
作为学生 。李白也研读过 。而且 。在老师的影响下 。还立下了“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远大理想 。但是 。时运不济 。再加上李白可能确实没有做官的才能 。虽然做了几天翰林 。确实只能给皇上写写诗罢了 。要不是“力士脱靴”恐怕他的为官经历竟没有多少波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