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二 )


安史之乱发生后 。李白尽管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尽管心中的本能告诉自己应该“独善其身” 。但是当年的远大理想让他依然渴望建功立业 。但不得不说 。他的政治智慧太低了!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 。攻陷长安
(三)站错了队:反害了亲亲性命
安史之乱潼关失守后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及宗室逃离长安 。入蜀避难 。半路上 。士兵哗变 。玄宗忍痛杀了爱妃 。但是为了安抚士兵 。继续逃跑 。他下了一份诏书 。对接下来的战斗作了军事部署:大元帅 。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 。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充任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黔中节度都使 。
谁曾想 。诏书刚发出 。太子李亨自己已经即皇帝位 。是为唐肃宗 。改元“至德” 。并封他的爸爸唐玄宗为“上皇天帝” 。
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大概也觉得自己来路不正 。老爹玄宗已经没啥威胁了 。但是永王李璘长期经营长江流域 。招募兵马数万 。威胁很大 。于是 。唐肃宗就让永王放弃军权 。常伴父皇左右 。
这样 。唐肃宗和永王之间的矛盾就白热化了!
而这时的李白正还在庐山“修仙” 。永王李璘觉得他名气那么大 。就邀请他共创大业 。结果 。李白竟然答应了 。还写了一句诗:“苟无济代心 。独善亦何益” 。意思就是 。我呀 。在庐山上挺好的 。吃得好、穿得好 。真不想下山去 。可无奈天下大乱 。苍生需要我啊 。只能勉为其难了!
真不知道 。此时的李白怎么想的!到了永王那里 。李白也没什么正经事情看 。仍然是写诗 。千不该万不该 。写了一组《永王队巡歌》 。为永王歌功颂德!
很快 。永王兵败 。李白作为“入幕之宾”当然是叛军同党 。被捕入狱了 。要不是后来多人求情 。恐怕这回李白就呜呼哀哉了!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 。郭子仪收复失地
有人说 。这句诗中 。李白是为了写缥缈的仙境 。反衬安史之乱百姓之苦 。表达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这种分析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 。我们更应该看到其背后的本质:是李白一颗矛盾、复杂、躁动的心!
其他观点:
古风·其十九
唐代:李白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
邀我登云台 。高揖卫叔卿 。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
此诗大约写于安禄山攻破中原之时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 。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 。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 。诗人用神奇的彩笔 。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
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 。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 。而长安尚未陷落 。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 。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 。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 。岂禄山入洛阳之时 。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 。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 。目睹洛阳沦陷 。乃西奔入函谷关 。上华山 。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 。总之此诗写法奇特 。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 。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和评价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