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处处催刀尺翻译( 五 )


西望瑶池有王母下界,东来紫气已充溢函谷关 。
云彩般移动的是雉尾宫扇,日光照耀着龙袍可看到皇帝容颜 。
而今卧病江边惊心韶华已晚,回忆自己也曾几次进入青琐门身列朝班 。
其六
从瞿塘峡口想到曲江江头,万里烽烟天气正是素秋 。
当年从花萼楼经过夹城可往来御驾,如今的芙蓉园已经笼罩着边患隐忧 。
珠帘绣柱围着黄鹄,锦缆白桅惊起白鸥 。
回想最可恋念的歌舞之地,秦中毕竟是从古以来的帝王之州 。
其七
昆明池的开凿是汉代人之功,汉武帝的旌旗仿佛就在眼中 。
在月光下似乎看到织女的机丝,在秋风中好似见到石鲸在摆动 。
水波飘动的菰米像沉云暗黑,寒露凝结的莲房坠下花片粉红 。
关塞摩天只通鸟道,江湖上漂泊着我这个渔翁 。
其八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
杜甫的《秋兴八首》,一般认为作于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五岁 。诗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好友严武于代宗永泰元年(764)四月去世,杜甫一家在成都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加上“厌蜀交游冷”之类的原因,杜甫于五月离开成都 。计划可能是,回到家乡洛阳定居,或者先到青年时代曾经游历过的吴越(今天江苏浙江)一带重游一番 。
但不幸的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儿扶犹杖策”(《别常徵君》),走路都有困难,根本无法作长途旅行 。当年的整个秋天、冬天便在云安卧床养病中度过 。第二年晚春,才得以移居夔州 。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诗句看,杜甫是急于离开蜀地的 。但是,现在却被迫滞留云安、夔州,而且不知道哪一年能够离开蜀地 。不难想象,杜甫的心情是很糟糕的 。
这是由八首七言律诗组成的连章组诗 。这组连章组诗,跟一般的组诗(例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不一样,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首诗的顺序都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每一首诗都是组诗必要的成员,缺一不可 。
王嗣奭对此有很好的阐述,“《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章俱发中怀 。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章不得 。”
《秋兴八首》的内容,浦起龙有个简要的概括,“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和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有更为明确的概括 。
前者是“大抵抒写身居夔州的漂泊之感和心忆长安的故国之思”,后者是“大抵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走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 。除了是组诗的起兴、充当组诗纲领外,它本身也有相对独立的内容,那便是:因夔州巫山巫峡一带的秋天景象触发,而产生对故园、家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
具体地说,第一句,玉露凋伤枫树林,是近处眼前之景,秋天的景色,奠定悲秋的基调 。第二句,巫山巫峡气萧森,远眺所见巫山、巫峡景象,萧森,萧瑟阴森 。一二句连起来,是由近及远地写景 。第三句,江间波浪兼天涌,是俯瞰之景,峡中长江波浪滔滔,说明行舟之难,出峡不易 。第四句,塞上风云接地阴,是仰望之景,天地相连,一片阴暗 。总之,前四句是写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