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王羲之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六 )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 *** 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 。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 。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 。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 。“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 。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翻译,晋书王羲之传文言文翻译注释

文章插图
《二谢帖》
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 。羲之女爱再拜 。想邰儿悉佳 。前患者善 。所送议当试寻省 。左边剧 。
《丧乱帖》
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
《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 。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 。国家一级文物 。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 。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
《大观帖》
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 。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 。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 。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 。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
《十七帖》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
《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 。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 。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