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传统文化论坛开餐馆放苏丹红 沈阳传统文化论坛全集

沈阳传统文化论坛是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平台 , 展示了沈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论坛上涉及的主题广泛 , 包括文学、音乐、哲学、宗教、历史等多个领域 , 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这一论坛 , 许多人重新审视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 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路与启示 。
2010-09-02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 这里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 ,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 , 两代帝王都”之称 。在漫长的历史中 , 沈阳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 , 绘画方面有羽毛画、五谷画、手撕画等;戏曲曲艺方面有关氏皮影、沈阳秧歌、沈阳京剧(唐派)、传统二人转艺术、新民传统二人转、沈阳评剧、沈阳东北大鼓等;民间工艺方面有马家烧麦 *** 技艺、面人汤技艺、慧英发绣、传统书画装裱、指画绝活、火炕上剪纸、初春枝剪纸、东北古建筑传统彩画、地仗(油饰)技艺、皮具 *** 工艺等 。
沈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 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由多民族组成的聚居区 。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满族、朝鲜族、 *** 、锡伯族和蒙古族 , 所以 , 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的民间文化便成为沈阳民间文化中的一株奇葩 , 如满族的剪纸艺术、满族的香荷包、满族的莽式舞、满族庆隆舞、 *** 秧歌、说唱艺术-满族八角鼓、萨满歌等 , 此外还有满族的婚嫁习俗、服饰习俗等等 , 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 , 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 。沈阳人酷爱秧歌 , 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 , 令人振奋 。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 , 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 , 还有精品秧歌表演 , 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 。每年 , 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 , 历时五至七天 。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
关氏皮影
沈阳关氏皮影是辽北皮影重要代表 , 主要分布在沈北地区 。与辽南复州皮影和辽西凌源皮影相比 , 沈阳关氏皮影填补了辽北地区皮影艺术的空白 , 而其主要传承人关呈玺就居住在沈北新区马刚乡马刚村 。目前 , 关氏皮影已经成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
关氏皮影的奠基人关有富生于清道光年间 , 其皮影作品吸收京剧的脸谱、服饰等成分 , 融入壁画的鲜艳色彩 , 借鉴民俗装束、剪纸等民间艺术 , 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影人 *** 风格 。上世纪初 , 关氏皮影第三代传人关德芳之子关宝凤正式领箱唱影 , 关氏皮影进入成熟兴旺时期 , 唱红辽北地区 。关宝凤的长子关呈璧、次子关呈玺自幼随父学艺 , 成长为关氏皮影第四代重要传人 。
独特的唱腔与造型 。关氏皮影在融会东北地区老影调和唐山皮影唱腔的基础上 , 夹以方言为主的道白 , 逐渐形成了爽朗高亢、婉转动听的演唱风格 。曲调有“慢板”、“快板”、“流水板”、“绕口令”等 。演唱 *** 有对唱、合唱、数板、带板唱、紧拉慢唱等 。其影人造型粗犷淳朴而不失典雅 , 身段上窄下宽 , 手臂过膝;通天鼻 , 红唇尖翘 , 环眉凤眼;着色以红、绿为主 , 有时也用些蓝紫 , 色彩鲜明 。造型采用夸张、象形等手法 , 其中用公鸡尾翎代替影人雉尾 , 是东北皮影较少采用的手法 , 优美别致 , 独具魅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