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_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 四 )


影视文化在物质层面体现为技术上与形态上的可以直接为人可感、可见的物态化存在 。这一层面的影视文化变动速度很快 , 由于电影、电视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改进 , 而使电影、电视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不断处于变化之中 。
电影的技术发展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积累 。在17世纪 , 牛顿首先发现了反映在人的视网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这一重要现象 。1824年 , 英国的彼得·马克·罗格特在伦敦公布了他的“视觉暂留”理论 。所谓“视觉暂留” , 即人的眼睛在观看运动的物象或形象时 , 每个物象、形象都在消失后继续滞留于视网膜上约不到一秒钟的时间 。人眼的这种视觉特征 , 使在人的视网膜上组合出运动的形象有了可能 。此时 , 法国的约琴夫·尼埃浦斯开始了他的照相术研究 。他在1822年拍出了第一张原始的照片 , 曝光时间长达14小时 。此后 , 法国舞台美工师达盖尔与尼埃浦斯合作 , 利用当时已经发明的碘剂感光法 , 借助于水银蒸发 , 终于把特定的形象固定了下来 , 这种完整的照相术和洗印 *** 首次成功于1839年 。被称为“达盖尔照相法”的照相技术于是迅速发展起来 。1851年湿性珂锣锭的发明使一张底版可以印出多张照片 , 1888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发明了胶卷 , 并于1894年与发明家爱迪生合作制成了首部“活动电影视镜” 。“活动电影视镜”已经初步具备了电影拍摄、洗印、放映三个基本元素 , 但它是把15.24米(50英尺)的凿孔胶片放映在一个大箱子里 , 一次只能供一个人观看 。到1895年 ,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能将影像放映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机 , 至此 , 成熟的电影宣告诞生 。
电影初创时期是以无声和黑白的形态出现的 。欧洲电影以记录现实生活场景为主 , 美国电影则以游艺表演的展示为主 。在电影初创的第一个十年里 , 有人已开始对无声电影添加声音元素的探索 , 许多影院里出现了乐队、乐师同步现场为无声电影配音乐音响的情形 。在美国贝尔 *** 公司发明的“维他风”系统 , 即大型唱片录音结合机械连结装置 , 造成音画同步的基础上 , 德国托比斯公司很快推出了光学录音还音系统 。20年代末有声电影始告诞生 。在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及克莱尔手中 , 还尝试探索出了音画关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画对位、画外音等) , 至此声音真正成为电影的一个重要艺术元素 。
与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相似 , 彩 *** 在其原始阶段也采用人工操作方式 。在无声电影时期 , 许多故事片采用在某一场景或段落的胶片上涂上某种颜色 , 以加强效果的尝试 , 有的还在胶片上逐格添涂色彩 。1913年拍摄的意大利影片《庞贝尔日记》中 , 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场景就涂成了红色、橘色的火焰和深蓝色的天空 , 1925年拍摄的前苏联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起义后的战舰上升起了红色旗帜 。自20年代开始这种“加色法”为“减色法”所替代 , 1927年拍摄的美国影片《宾虚传》和此前的《黑海盗》(1926年)中一些彩色场面即采用此法 。到1935年 , 三色的彩色系统宣告成功 , 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正式问世 。而彩色在电影中的广泛使用则延后至五、六十年代 。
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 , 从黑白、无声到有声、彩色 , 又从小银幕到立体电影、宽银幕电影 , 不断进行着技术革新与改造 , 也使得电影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 电影艺术的元素不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