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文化特征包括_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 六 )


2. 生产制度:
影视生产是影视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 。为有效地进行影视生产 , 而形成的一系列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组织机构 , 是影视生产制度的具体体现 。影视生产制度在总体上与其社会制度相吻合 , 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 , 影视生产基本上按照资本主义市场规则 , 以制片公司、媒体公司的组织机构形式为主体运行运作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背景下 , 影视生产一般按照计划经济的规则 , 以全民所有制的制片厂、电视台的组织机构形式为主体运行运作的 。但是一种生产制度的建立并不易事 , 要改造体制面临各种实际困难 。尤其是对于长期生存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中国影视业来说 , 面临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形势 ,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 。有人提出“制度创新”、“体制创新” , 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进行表述的 。
的确 , 在影视生产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 在影视生产面临着集所有传统媒体于一身并产生着巨大能量的网络传播的时代 , 传统的单一的、狭小的、小而全生产制度 , 传统的
媒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 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局面 , 都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1999年美国传统的最有号召力的娱乐业集团——华纳公司与美国最时尚、最现代的传媒集团——美国在线的合并 , 震动了全球 。这种“强强联合” , 本身就是将影视及相关媒体的生产制度赋予更充实、更宏大的内涵 。中国的影视业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 , 这就是中国可能加入WTO后影视业遭遇的国外传媒业、影视业的冲击 。这些都为加速中国影视的生产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时代性的机遇 。
3. 管理制度:
影视生产的管理制度应视为其社会制度背景下生产制度的具体化 , 指的是影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尤其是人、财、物几个方面领域)的管理制度 。资本主义影视生产中的管理基本依照资本运营的规则 , 以利益、利润最大化为指针 , 通过影视生产的成本核算 , 来实施其人、财、物等的管理 。社会主义影视生产中的管理 , 与社会主义影视生产制度基本一致 , 体现为政方式(或手段)与市场方式(或手段)的双轨并行 。从中国影视管理体制来看 , 对人事、资金、产品的运作使用 , 一方面以行政方式为主导(如干部任用、资金投入、产品把关审查等) , 另一方面也在宏观行政管理中融入市场方式(如人员聘用、资金多渠道来源、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对“票房价值”与“收视率”的高度重视等) 。
影视生产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 都离不开特定法律法规的保障 。影视生产本身既是可以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 , 又是可以赚取巨额利润的文化产业 , 如何使影视生产既能保证其自身利益的获得 , 又能为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 , 如果没有针对影视生产的特定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 单靠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去调节 , 还是力度不够的 。因此为影视生产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管理条例才会更有效地作用于影视生产 , 进而从制度上保障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 。
(三) 观念层面
影视文化观念层面体现为影视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理念 , 而这价值取向与价值理念 , 渗透在影视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