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实习日记 工程测量实训报告3000千字( 四 )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淼介绍,元代是中国陶瓷外销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海上贸易的品种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 。元代以后,瓷器大量生产,从上层贵族使用普及到老百姓,实现从追求品质到追求量的过程,更加迎合大众的需求,注重印花纹饰,但为量产则图案较为简单,造型多种多样 。
在古代中国,瓷器是外销的大宗产品,其重要性不下于丝绸,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 。
“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瓷器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五代到北宋早期的时候,又出现了越窑作为主体;到了元代中晚期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以龙泉青瓷占据了船货的主体 。它也代表了我们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 。”刘淼说 。
学者认为,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当时的官方政策密切相关 。延续南宋时期对外开放的风气,元朝打开了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海外贸易格局 。据记载,忽必烈曾下令招降南宋主管泉州市舶的官员蒲寿庚,并让福建行省向外商宣称:“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因此,元代中国通过海外贸易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交往,从而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
因此在出水瓷器中,不乏隐含着异域元素的元代龙泉窑外销瓷 。如龙泉大盘,口径35厘米、足径6.2厘米、高4.3厘米,青绿釉泛灰,内壁刻划一圈印花草叶纹,是国内比较少见的大容器 。
专家表示,元代龙泉窑瓷器外销迎来鼎盛时期,窑厂开始有意识根据海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偏好来生产定制瓷器,比如受到西亚围坐成一圈吃饭的习俗影响,远销到这一地区的碗盘形体较为硕大 。
“这些来自700年前的器物,诉说着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故事,也折射出我国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盛程度 。”刘淼说 。
经过海底漫长的岁月洗涤,如今圣杯屿沉船的瓷器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展台上,依然呈现出柔和的釉面光泽 。打捞上来的瓷器,从出水那一刻到摆放在博物馆内,中间则要经历若干个环节 。
据介绍,这些文物在海底浸泡数百年,吸收海水中的盐分,必须在出水后第一时间洗净表面盐分,然后经过多道“脱盐”工序,直至内部盐分全部析出,否则会导致瓷器釉面崩坏 。而且,每件文物都拥有“身份证”,包括出水方位、出水时间、尺寸及器物描述等信息,以便后续研究开展 。
沿海水下考古方兴未艾
沉睡七百年,一朝惊天下 。从历史中走来的圣杯屿元代沉船,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放眼广袤海域,这仅是我国水下文化遗存的“冰山一角” 。
我国历史悠久的海洋文明遗留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文化遗产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
史料记载,早在汉代,福建就已开始与海外交通、贸易往来 。经福建通往海外的航线众多,辐射辽阔,是向海开放的前沿 。“福船”也是历史上木质远洋船舶中的佼佼者,为海洋贸易作出了重要贡献 。
由于福建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加之夏、秋海上台风多发,东北、西南季风变幻,多处航段艰险难行,沉船不在少数 。福建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栗建安介绍,福建沿海水下文化遗存埋藏尤为丰富,是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较多、时间较长的海域 。
1973年,福建省泉州市文物部门在泉州后渚港的海滩上发现一艘宋代木质沉船 。翌年,由福建省与泉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的“泉州湾古船发掘领导小组”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羊泽林说,此次考古发掘,是福建地区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