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什么意思?该怎么办?( 二 )


以上历代医家对惊悸怔忡的论述 。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病因病机】
心悸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七情所伤、饮食失节、体虚劳倦等 。以致气血阴阳亏损 。心神失养 。心主不安 。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 。扰乱心神 。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痹证日久 。复感外邪 。内舍于心 。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 。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 。由血脉内侵于心 。耗伤心气心阴 。亦可引起心悸 。如《素问·痹论》指出:“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 。”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 。心失所养 。或邪毒内扰心神 。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 。往往伴见心悸 。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 。突遇惊恐 。忤犯心神 。心神动摇 。不能自主而心悸 。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 。故气乱矣 。”《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 。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长期忧思不解 。心气郁结 。阴血暗耗 。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心神失宁而心悸 。此外 。大怒伤肝 。大恐伤肾 。怒则气逆 。恐则精却 。阴虚于下 。火逆于上 。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
3.饮食失节
嗜食膏粱厚味 。煎炸油腻 。蕴热化火生痰 。或伤脾而滋生痰浊 。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如唐容川《血证论》指出:“痰入心中 。阻其正气 。是以心跳不安 。”《医学正传》曰:“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动惊起 。”《丹溪心法》亦指出:“心悸时发时止者 。痰因火动 。”
4.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 。素体虚弱 。或久病失养 。劳欲过度 。而致脏腑虚损 。气血阴阳不足 。心失所养 。心神不藏 。发为心悸 。《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 。由阳气内弱 。心下空虚 。正气内动而悸也 。”《丹溪心法》指出:“人之所主者心 。心之所养者血 。心血一虚 。神气不守 。此惊悸之所肇端 。”阳气亏虚 。气化失利 。水液运化失调 。停聚为饮 。饮邪上犯 。心阳被抑 。亦可引发心悸 。
二、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 。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 。或邪扰心神 。心神不宁 。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 。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 。引起心神动摇从而悸动不安 。但其发病与肝、肾、脾、肺四脏的功能失调亦密切相关 。如肝气郁滞 。气滞血瘀 。或气郁化火 。火邪伤阴 。阴虚阳亢 。致使心脉不畅 。或心神受扰 。引起心悸 。肺气亏虚 。不能助心治节以“朝百脉” 。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 。脾不生血 。心血不足 。心神失养则动悸;或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扰动心神 。肾阴不足 。不能上济心火 。肾阳亏虚 。心阳失于温煦 。均可发为心悸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水湿运化失常而致水饮内停 。饮邪上犯亦可致悸 。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虚 。使心失滋养 。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实证日久 。病邪伤正 。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 。而虚证也可因虚致实 。兼见实证表现 。临床上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 。易兼气血瘀滞 。
总之 。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 。其标为气滞、血瘀、痰火、水饮 。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 。及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
2.自觉心搏异常 。或快速 。或缓慢 。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 。神情紧张 。心慌不安 。不能自主 。
3.伴有胸闷不舒 。易激动 。心烦寐差 。颤抖乏力 。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 。可伴有心胸疼痛 。甚则喘促 。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
4.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
二、病证鉴别
1.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 。自觉胸中躁动不安 。由气自小腹上冲咽喉 。《难经·五十六难》曰:“发于小腹 。上至心下 。若豚状 。或上或下无时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奔豚气从小腹起 。上冲咽喉 。发作欲死 。复还止 。皆从惊恐得之 。”其鉴别要点为:心悸属于心中剧烈跳动 。发自于心;而奔豚乃上下冲逆 。发自小腹 。其状如豚 。
2.卑惵
卑惵与怔忡相似 。如《杂病源流犀烛》曰:“卑惵 。心血不足病也 。与怔忡病一类 。其症胸中痞塞 。不能饮食 。如痴如醉 。心中常有所歉 。爱居暗室 。或倚门后 。见人则惊避 。”怔忡亦胸中不适 。心中常有所怯 。与卑惵的鉴别在于卑惵之胸中不适由于痞塞 。而怔忡缘于心悸 。有时坐卧不安 。并不避人 。另外 。卑惵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