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按平仄韵律创作诗词呢?他们真的会写格律诗词吗?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本人一直认为 。不管是写古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 。也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写赋 。诗词的意境是灵魂 。诗歌的格律是辅助 。一篇很好的诗歌 。只要能很好地将意境突出出来就行了 。根据意境的需要 。能讲究点儿平仄押韵就讲究 。不需要讲究的就不讲究 。只要能将意境写得充分生动 。写成打油诗又有何妨?
从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 。诗歌的本意是平民化的 。是比平常说话更生动更活泼更形象更能达意 。一般人都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诗歌还算什么好诗歌?古代的《诗经》、《楚辞》和后来的汉乐府等诗歌 。大部分都是从民间采集来的 。都是当时的大白话 。没什么娇揉造作 。都是以景衬物直舒胸意 。读来让我们不能不感叹那时的诗情歌意 。我们无法超越 。那时的诗歌就从不讲究什么平仄押韵 。从不讲究工整对仗 。都是随心意尽情触景而走 。极尽淋漓酣畅 。适当讲究对仗长短句 。也是为意境服务的 。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 。诗歌与平民百姓严重脱节 。成了高门士族们歌咏风雅的专利 。开始讲究起平仄押韵 。开始推敲起句式的对仗工整 。形成了所谓的近体诗 。什么绝句律诗 。条条框框 。严束紧缚 。词斟句酌 。平民百姓真的很难懂很难会 。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上层文化 。宋以后也是因为格律诗格式讲究太多 。就摹仿写起了古乐府诗词 。相对于格律诗来说 。可长可短 。松散了不少 。平仄押韵也不太讲究了 。但仍与平民阶层有一定距离 。到了元、明、清朝 。诗歌就进一步向平民化发展 。出现了元曲、杂剧等 。长期使用的文言文也向平民化发展 。出现了以白化为主间杂文言的小说 。民国以后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 。开启了白话文运动 。官方公文也以白话文为主 。诗歌也以白话诗歌为主 。产生了不少优美的白化诗歌 。也出现了不少现代诗人 。只是近来 。随着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发展 。人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 。在诗歌发展方面 。出现了一种严重复古倾向 。大有将白化诗体压制的感觉 。网络上无论是联句对诗 。必讲究格律押韵 。不平仄押韵的联句、诗词 。意境再好也会让那些深懂格律的老学究们嗤之一鼻 。不屑一顾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原因很多 。一是社会错觉 。当前一言诗歌 。必是唐诗宋词 。似乎只有唐诗宋词才是诗歌 。其他的《诗经》、《楚辞》大都诘屈聱牙 。混沌难懂;白化诗歌 。气势无力 。平白无华 。二是国家推动 。中小学课本里 。古代诗歌大都是唐诗宋词 。而且近年各电视台大开诗词大赛节目 。比赛吟咏背诵的大都是唐诗宋词 。这就在无形中对格律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一些顽固专家学者的推崇 。在一些诗刊杂志上 。或一些诗词大赛上 。一些诗词专家学者 。对创作的近体诗 。严格以平仄押韵格律要求 。凡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 。无论意境多么好 。多么新奇 。多么有魅力 。他们都不予理睬 。不予采用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还提倡 。写格律诗越有古意越好 。越仿古越好 。现代的一些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网络通讯等等东西最好不要出现在格律诗中 。否则就没近体诗韵味了 。真不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 。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出生到唐宋时期呢?那时触手可摸的可都是“小桥流水人家”了!四是个别觉得自己懂格律诗者的炫耀 。个别人在学格律诗方面 。确实下了一翻功夫 。对格律诗的什么平水韵 。什么平平仄仄格式 。都有所了解掌握 。因此就感到自己掌握了写作诗词的精华 。对不按格式套路出句的诗作 。指指点点 。品头论足 。以此显示自己高深的学问 。自然他们也就非常坚持写诗必须讲究格律了 。他们觉得不讲究平仄押韵的诗词 。就不能称为诗词了 。
不同的地区 。方言语音不一样 。尽管全国普及普通话 。但各地音调的不同很难纠正 。格律诗的平仄很难把握 。诗歌的发展 。最根本的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没有浓情深意 。真实感慨 。写出来的诗词无论多么符合格律要求 。也只能是无病呻吟 。没有一点意境 。很难流传的 。同时 。诗歌也要接地气 。让平民百姓都能看懂 。只有人人明了吟诵 。诗歌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 。才能很好发挥诗歌的作用 。诗歌在平民化的基础上 。也要适当赋予一些文彩 。孔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在写近体诗的时候 。在意境需要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讲究些平仄对仗 。以达到语句的抑扬顿挫 。使意境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更有气势 。更有魅力 。(以上拙见 。愿接受师友们的批评指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