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小丑》的豆瓣评分最终能稳定到9分以上吗?


《小丑》最无争议的成功之处 。在于杰昆 ? 菲尼克斯神采飞扬的卓越表演:他把人物本来就尤为鲜明的悲剧与疯狂交织且推进的复杂气质演绎得异常精准 。以致达到了让人不安的程度 。当然这也部分要归功于剧本对这个角色的成就:他存在于每一场戏 。几乎每一场戏都给足了情绪 。且在拍摄上运用了大量的手法来强对表演所传达的情绪加以强化:低照度大阴影的灯光 。独舞的慢镜 。配上杰昆 ? 菲尼克斯扭曲的表情 。银幕上若干个瞬间都是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 。
但这种独角戏的选择 。也就导致了剧作的两个严重困难 。或者说是矛盾:第一是人物形象上的 。即由于小丑形象的特殊性 。他的精神病特质所导致的无法共情化的人物特点 。与剧作中强调环境与周围人对其压迫这一“正常化”的处理相矛盾;第二则是宏旨主题上的 。由第一个矛盾派生 。又反过来凸显了第一个矛盾——即对社会抗争、街头暴力运动的处理 。由于视角和篇幅的原因 。社会运动的成因被塑造成了简单的“富人不仁 。穷人暴起”的二元抗争 。空有场面 。内里浅薄 。由于小丑是这个暴力抗争的图腾 。与抗争互为因果 。浅薄的处理也反过来损害了小丑的人物塑造 。
展开来说 。小丑无疑是DC漫画中最复杂的反派(离不开诺兰和希斯莱杰的杰出创作) 。疯狂中带着悲情 。裂开的嘴角恰恰是其内心的绝妙外化 。但如果用最简单的的语言试图总结的话 。我认为是反社会 。他对于人性之恶的笃信和执行 。达到了信仰一般的程度 。所以并不应该是简单直接的受到他人伤害后对人性的失望——有因为失望的怀疑人性 。就也应该有因为看到善举后的相信人性 。而小丑明明就是人性的反面 。换言之 。这样一个特殊的、“元恶”的形象 。是无法用合乎情理的“特殊遭遇导致性格大变”的简单方式解释的 。这样一来不可信 。二来也反而损害了小丑形象的独特魅力 。电影中的处理太过四平八稳循序渐进 。一开始会善意地逗公车上的孩子 。被同事坑了后非常愤懑但无力还击 。被华尔街精英欺负是中间的爆发点 。但杀了他们后还是会惊慌 。直至发现母亲对自己的欺骗和(放任)虐待 。生活中唯一亮色也只是幻想时 。才彻底崩坏 。变身邪恶小丑 。这样的处理看似顺理成章 。但恰恰细思之下难以说服观众:小丑这么坏的坏人 。他的心路历程似乎不该像一个普通杀人狂一样普通 。
所以 。社会化的归因是无法解释反社会人格的形成的 。Arthur的卑微善良到小丑的邪恶跋扈 。硬要解释的话 。不如归咎为土里土气的双重人格 。最后Arthur被小丑吞噬 。但这种变化用四平八稳递进的个人遭遇来合理化显然是缘木求鱼了 。所谓时势造英雄 。小丑人格的诞生或浮现应该与剧本中本就存在的暴力社会运动产生有机联系 。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由于视角被局限在小丑这里 。我们只看到民怨很大-Arthur杀人小丑变成图腾-抗争越来越升级-小丑诞生引领运动的发展过程 。对于运动的起因电影简单处理成为富不仁导致的民不聊生 。运动究竟如何升级?小丑在这中间起到了怎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何成为运动的象征性形象?这一切我们都没有看到 。这样的处理显然失之浅薄了 。以影片着力强调的外面在抗议 。富人们在豪华剧院里事不关己地看卓别林发笑这场戏为例 。只能给人留下脑满肠肥的大资产阶级对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只有剥削没有同情这样的政治课本式印象 。小丑被老Wayne一拳打醒所有幻想 。社会与Arthur的幻灭只是重合而已 。社会运动只是成为了小丑诞生的恢弘背景 。没能产生任何的有机联系 。
其实改进的方式已经蕴含在了剧情的设定当中 。比如对一些关键情节点的模糊化处理 。在小丑形象塑造上 。不要直白地说女友是幻想 。身世也跟Wayne毫无关系 。用一点不可靠叙事让这两个关键点都没有答案 。这两个事件也就从直白但不可靠的解释 。变成与小丑之恶难分因果 。不去笨拙地归因 。小丑的不可理解性也就更加有魅力 。而社会运动方面 。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比如一段录像显示 。一个看似小丑的人做了鼓舞穷人的事 。例如从警察的棍下救出了无辜的示威者 。然后当局出来反驳说录像是伪造的 。而我们并不知道答案 。也不知道录像里的人是不是Arthur本人 。这样的不可靠让社会运动的复杂性和小丑与其的复杂互动有了一个小小立足点 。这样的处理不能说解决了两个矛盾 。但起码是一个改进的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