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上工治未病”的简称

    •中医“治未病”是对潜在的、可能危及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治疗端口前移 , 是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性治疗与饮食、生活方式的全面辅导 , 以达到延缓发生或控制相关疾病的目的 , 是一种医疗行为 。      •目前中医“治未病”缺少临床专家的深度参与 , 是影响治未病学科发展的潜在危机 。建议国家从制定“上工治未病”规范与临床指南的角度 , 组织各专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有序地开展“治未病”学科的系统构建 。      “治未病”是两千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概念 。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对医学提出新的挑战 , 使人们重新对医学的目的进行审视: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病 , 更重要的是不让人们得病 。“治未病”的理念再次引起人们关注 , 并已经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势头 。健康管理、足底按摩、理疗按摩等等 , 一夜之间都变身为“治未病” 。      那么 , 什么是“治未病”?“治未病”是“上工治未病”的简称 。古代的“上工”是现代专家的代名词 , 而且古代对上工的要求更苛刻 , 上工是相对于中工、下工而言 。说明医生的培养顺序是由下工 , 进而中工 , 最后上工的进步过程 。因此 , “上工治未病”应该是医疗行为 。对于这个问题 , 由于西方对从事医疗有严格的行业管理和法律规定 , 因此 , 存在问题有限 。而中国由于行业管理的缺失与法制意识的淡漠 , 加上国家对治未病没有明确的定义 , 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游戏来进行宣传 , 淡化了治未病的医学性质 。      中国文化注重养生与保健 , 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道家文化尤其对养生有深入的研究 。《黄帝内经》曰:“正气内存 , 邪不可干”;“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 。”这些都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 。而在此基础上派生的养生保健系统 , 在理论上与中医有密不可分的同源性 , 为医学与保健养生的严格区分 , 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二者之间的服务对象与对专业的要求有截然的差别 , 必须彻底分离 , 才能使各自的行业健康发展 。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目前有人把亚健康与“治未病”对应起来 。其实 , 亚健康是近年来西方医学提出的一个模糊的、并没有明确指向与定义的空泛概念 。它起源于西方的药品文化 , 通过补充维生素、钙片、鱼油等物质对所谓的营养失衡进行调节 。而中医“治未病”是对潜在的、可能危及生命与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治疗端口前移 , 是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性治疗与饮食、生活方式的全面辅导 , 以达到延缓发生或控制相关疾病的目的 。其治疗目的清晰、方向判断准确、有专科医师参与指导 , 是事前进行整体评估 , 事后进行系统评价的系统工程 , 也是“治未病”医师组织实施的系统性治疗与研究工作 。      中国养生文化强调“药补不如食补 , 食补不如练武”等生活方式的调整 , 是劝告人们自我选择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保健是对一些小的伤痛 , 可以采用许多有效的、非药物疗法进行调理 。但养生保健并不属于医疗行为 , 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行业培训与教育 , 避免违法事件的发生 , 给服务对象带来超范围执业的伤害 。      笔者关注“治未病”工作多年 , 认为中医“治未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 需要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整体的设计 。然而遗憾的是缺乏清晰的思路与学科发展的规划 。      医学是为了治疗与预防疾病建立的系统 。随着20世纪末期老年病、慢性病的急剧增多 , 推动了老年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构建 , 形成了新的医学分类系统 。第一医学:预防医学;第二医学:临床医学;第三医学:康复医学 。中医如果严格地根据新的医学分类系统分类 , 也应当是:中医的第一医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的第二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的第三医学:中医康复医学 。      目前中医“治未病”缺少临床专家的深度参与 , 是影响治未病学科发展的潜在危机 。临床专家多忙于门诊与病房的工作 , 很少能静心思考与研究各专科领域的疾病预防问题 , 造成“治未病”学术领域的人才缺乏 。      建议国家从制定“上工治未病”规范与临床指南的角度 , 组织各专科领域的顶级专家有序地开展“治未病”学科的系统构建 。行有行规 , 国有国法 。只有在严密的行业规则指导下 , 才能保证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为从事养生保健的人员留下清晰的生存空间 。(作者系中国针灸学会腹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治未病”是“上工治未病”的简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