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呕吐”如何应对?

喝中药的时候家人和医生总是安慰说“良药苦口利于病”,的确中药不好喝,味道也不好,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呕吐等现象,那么这样的现象该如何应对呢?
每种中药都具有苦、辛、酸、麻、咸、涩等不同的味道,所煎出来的煎剂将这些味道汇集到一起就会形成难以下咽的气味 。特别是一些味觉神经敏感的病人,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 。如何避免或阻止因服用中药、汤药而带来的呕吐现象?
一是采用小量频服法
即先让病人服一小口试探,若吐就让其吐出,如此两三次后,一般就可适应,然后再一次服下,一般就不会再吐了 。
二是采用大量快服法
即待汤药凉了以后,屏住呼吸一口气将汤药喝完,饮药途中最好不要停顿,以免勾起药味而诱发呕吐 。饮完汤药后立即用凉开水漱口再饮少量凉开水 。也可嚼一块口香糖以去除药味 。
三是采用药物干预法
甘草20克,水煎服,不吐时再服汤药(中药中有大戟、芫花、海藻、甘遂等反甘草药物则不用此法,以免出现相反作用);白芷末6克放于舌上,再以舌舐咽;服药后呕吐不止时:可在汤药中加1~2汤匙姜汁,或服药后再服一些姜汤 。
有时候,有的病又不得不连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 。中医专家总结出中药祛苦六法,可以让中药比较容易入口,
①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至10时,一个在下午2时至3时 。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
②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 。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
③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 。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
④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⑤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
⑥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 。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
 
【服用中药“呕吐”如何应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