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 。从甲骨文开始 。到今天见到的楷书印刷体 。从假借到另创 。从本义到引申义 。汉字阵容逐渐庞大 。但实际用字也在五千以内 。而二三千识字量已足够交流与阅读;表达的关键不在字量 。而在于字与字的相合;字词意义组合的灵活性是随着字义的扩展而得到充分的体现的 。词汇因词序的自由变化搭配而丰富起来 。如明天-天明 。打假-假打 。光荣-荣光 。科学-学科 。进行-行进…… 。这种词序的颠倒 。扩充了书面或口语更准确更细腻的感情表达需要 。词序变了 。其意义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或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但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意义就在于使表述有了另一种选择的可能 。而因之达到了另类的意境 。这大概是汉字博大精深的一个特征吧?
汉字不同于拼音音节字母 。它始终保持了甲骨文初创时的图画特性 。也就是说 。它是由横平竖直笔画组合而成的图形 。因之叫方块汉字 。是世界上唯一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字 。这大概也可以说是其博大精深的又一个特征吧?
正由于汉字的图画性 。所以它比单一字母字体组合成一串时更容易辨识 。因为图形的形象化对眼有更强烈的冲击力 。比一个个字母连成串留下的印象深刻得多 。所以 。所谓汉字连句混乱 。并非乱到毫无规则不成句 。一般都是成句的 。错往往出现在字序组词上 。或出现在错别字上;由于图形认识的习惯性印象刻骨铭心 。即使句中出现字序混乱 。也会在脑海中迅速调出已有的图形存储信息加以准确修正 。不会因之而误解 。如:
你明天把去它拿来过 。
它是一个乱序的句子 。但事实上在读时却会马上自然地在脑海中修正过来 。正确理解为:
你明天去把它拿过来 。
我想 。原因就在于它的形已经给了我们常识性的提示了吧?使读者自觉按常理去理解认知它 。这就是汉字的优越性 。中国人聪明 。与识别汉字结构无不有关;形象思维是极易吸收的一种思维!
其他观点:
为什么汉字在句子中顺序错乱而不影响阅读?这是因为:
1.汉字是独立的个体 。不能单独表达人们的思想 。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只有把汉字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来表达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 。
2.约定俗成的汉字在句中的顺序错乱不会影响阅读 。但是 。无规则的顺序错乱 。那就是病句 。会拗口 。会影响阅读的 。
3.这也是汉字博大精深的表现 。有的人汉字运用得好 。写的诗词歌赋 。戏剧小说成为千古不杇的名篇 。有的人的作品是昙花一现 。
其他观点: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
举个例子 。“我吃饭” 。人人都懂;可是“颠倒一下变成“饭吃我” 。这还像话吗?如果再颠倒一下顺序 。变成“饭?我吃!”这个意思还是一样吗?
汉语是“综合型语言 。和英语等“分析型语言”不一样;后者必须分析句子成分;而汉语则必须看看每一个汉字的“上下文”和语序 。上下文不一样 。语序不一样 。语义也不一样 。
举个例子 。“父在母先亡” 。解读有两种;一 。父亲还在;但是母亲先过世了 。第二种解读:母亲核健在 。可是父亲却先了 。(语序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另外 。现代汉语中语序基本固定;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我吃饭);主语+ 表语(天真热) 。等等 。但是 。古汉语却不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
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
吾谁欺 。欺天乎?(《论语·子罕》)
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这些句子没有任何生僻字 。只不过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没有受过训练 。也不一定能够理解 。
【为什么汉字在句子中顺序错乱会不影响阅读?这是汉字博大精深的体现吗?】再举个例子 。“今日头条” 。颠倒一下变成“头条今日”;这两个能够一样吗?
最后再举个例子: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有七种解读:
1、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 。
2、下雨天留客 。天留 。我不留 。
3、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 。
4、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 。
5、下雨 。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留 。
7、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留 。
这个语序还没有错乱 。可能读者都要崩溃了 。
推荐阅读
- 紫薯煮粥怎么是蓝绿色可以吃吗
- 怎样欣赏郑板桥的书法?
- 薛宝钗怎知林黛玉读过《西厢记》?薛宝钗自己读过吗?
- 牛奶和酸奶哪个营养价值高
- 乱书、射书、吼书、体书,不是书法,只能叫做现代艺术,同意吗?
- 生牛乳做酸奶用煮沸吗
- 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或者诗词证明你看过《红楼梦》?
- 纯牛奶和鲜牛奶做酸奶的区别
- 对书法家写异体字,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