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何区别?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这两个流派有本质区别 。其区别的核心就在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 。
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身外之物 。是客观物体 。是从客观事物中寻找到规律 。然后用这种规律来指引人们的行为 。
王阳明心学的格物 。是格心中之物 。格是格其不争而归于正 。物不是客观的物体而是指事物 。
程朱理学的致知 。是寻找规律得到知识质量 。知是指知识 。
而王阳明心学的致知 。知是指良知 。及通过去处人们心中的私欲杂念而回归到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良知 。
综上所述 。理解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不同 。关键就要从格物致知这句话入手 。
同样的道理 。大部分人说知行合一都是沿袭程朱理学的说法 。即认为是知识和实践亮着的统一和互相促进 。而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 。知还是良知的知 。而且知和行不是分开的两个事 。而是一体的 。知就是行 。行就是知 。
其他观点: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从日常生活工作中悟出一种“真知” 。然后就能察知自己日常起心动念的意图 。并能确认意图是善还是不善 。克制掉不善的念头 。如此诚意 。就达到修心修身的效果 。不断诚意诚心 。一直这么做 。直到最后能大成 。大成之后 。就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关系 。家庭幸福合睦 。工作顺利 。如果有机会治理天下 。自然轻松地治好天下了 。
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照朱熹的想法做 。企图去悟到那个“真知” 。也跟好朋友一起格了几天竹子 。双双病倒也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 。后来他才放弃这条路 。
阳明发现人人皆有良知 。类似俗语中的羞耻心 。通过良知来判断自己的念头是善还是恶 。把不善的念头克制掉 。他认为这样一个为善去恶过程就是格物 。所以阳明先生的格物至知 。达到的知是修行大成后的知了 。格物致知之后 。心头不再有任何恶的念头出现 。就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了 。是真知真行 。不是妄行了 。
所以朱熹的格物所致的知只相当于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 。不过 。一个讲诚意诚心 。一个讲为善去恶 。最后的终点其是一样的 。达到这个终点后 。人行事不再有私意私欲 。自然就是知行合一了 。
其他观点:
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
一个可作渐悟解 。日积月累 。总会有豁然贯通处 。是以理占主导故称理学;
一个可作顿悟解 。当下见性 。所得尚须在事上历炼 。是以心占主导故称心学 。
一个注重天人合一 。所以倾向于闻见之知 。远取诸物 。是以以物为物 。讲究尽心知性而知天 。讲究依循天则之道自然之法;
一个注重人以奉天 。所以倾向于德性之知 。近取诸身(心) 。是以以事为物 。讲究日常伦理践履 。讲究成圣成贤之功 。
于终极无为法而言 。无非达天理去人欲 。参赞天地化育天下 。皆圣贤君子之学也 。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何区别?】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何区别?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