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野狐试答

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文章插图
两周前 。我在头条文章中发了“学而时习之释疑”一文 。平台推荐四千多次 。阅读只有二十几人次 。现在题主问道这个问题 。我就把文章复制过来回答你的问题 。
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文章插图
“学而时习之释疑”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材和现在许多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选有《论语》“学而时习之”章句 。教材对“时习”大都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配套的教参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是“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才能掌握” 。这样的解释没有阐明这一章句的精神实质 。而且有些曲解圣哲 。许多词语古今意义出入很大 。教材、教参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不是在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的古义项下来解释这句话 。而是在这几个关键词今天常用的意义上来理解、解释这句话的 。因此有曲解圣意的嫌疑 。
“学”古今都有学习的意义 。但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与积极经验 。虽然也不排斥书本知识的学习 。但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朱熹在《四书集解》中就把这个“学”字解释为“效仿” 。这大概与古人传授知识以言传身教为主有关 。从“处处留心皆学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些语言也可以看到古人讲“学问”主要是指“做人”、“处事” 。现在讲“学” 。主要是指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习”现在常用意义是“复习”、“练习” 。而这个词的本意是指“鸟多次拍着翅膀学飞翔” 。强调的是“多次”、“反复” 。“时”有“时间”、“按时”、“定时”、“经常”等义项 。“经常”这一义项在现在语言习惯中也远没古代语言中应用的广泛 。“时”与“习”在这里强调的是对所学的做人处事的道理“反复”、“多次”、“经常”去实践应用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教参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翻译是“学习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从情理上讲 。这个理解与翻译是不通的 。学生或做过学生的人大都深有体会: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如果这样理解翻译这句话 。这一章句中的“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时习之”之间不但缺乏语言上的逻辑联系 。更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 。同时 。这样的一句话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叫人很费解 。似乎《论语》的编排是无序而杂乱的罗列一些章句 。
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文章插图
《论语》虽为语录体著作 。但它的篇次与章句在编排上是有一定的思想贯穿其中的 。古今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研究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指出:第一篇《学而》讲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讲为学的外用;第三篇《八佾》讲把个人的内圣为学 。外用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 。“学而时习之”章句被放在《论语》的首篇首章中 。是因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从这一认识出发 。“学而时习之”章句应该理解为: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去应用实践这些道理 。通过不断体会、认识这些道理使自己有所提高 。同时自己也会因为不断进步而内心高兴;知已难得 。有志同道合的人登门与自己切磋论道 。共求进步与提高 。这更是令人高兴的事;即使没有人认识、了解自己 。自己也会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不怨天不尤人 。不是更能显示出君子的风范吗?这一章句中的三句话不但在语言上有着逻辑关系 。在思想上更是一个统一体 。
“学而时习之”中的“学”主要是指“做人”这在《论语》别的章句中可以得到印证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为学的真谛就是做人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先学好做人 。再学习书本知识 。做人的教育远远高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当齐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最好学时 。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 。不贰过 。不幸短命而死矣 。今也则亡 。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不迁怒” 。“不贰过”是做人的修养 。孔子以此说颜回好学 。可见孔子的为学主要是指“做人” 。
孔子第一个把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并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将其贯彻始终 。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 。知识分子重视人格与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材、教参以及一些通俗的《论语》译注中对“学而时习之”章句的错误理解与不当译注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特别是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 。其次把“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这里面体现了教师、家长对学生的一个良好愿望 。而这个愿望是有悖情理与客观事实的 。再次 。反映了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 。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了 。对古人一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 。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