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三 )


在痰湿的论治中,石筱山结合损伤的特点,特别强调与脾肾的关系 。张介宾曾指出:“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 。在肾者 , 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 。”故主张其治宜温补肾阳 , “补火生土”以化散痰结 。
宗前贤之说,石筱山治理痰湿亦每将化散之法与温补脾肾之阳相结合,以自拟化散痰湿之方“牛蒡子汤”为主合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相参运用,而使痰湿阻滞渐消 , 气血失和日调 。牛蒡子汤乃牛蒡、白僵蚕、白蒺藜、独活、秦艽、白芷、半夏、桑枝等组成 。牛蒡子豁痰消肿 , 通十二经络 。《本草备要》曰:“散结除风……利腰膝凝滞之气 。”白僵蚕化痰散结,《本草思辨录》曰:“治湿胜之风痰” 。若痰湿甚者 , 尚可加入制南星,疗效更著 。
创内伤新说 , 分部论治
内伤乃与外伤相对而言 。外伤因在皮肉筋骨,往往有青肿瘀紫等症显现;而内伤因在气血经络脏腑,多无外形异常可见 。但人乃统一的整体 , 内外相连而不能绝然分开 。《正体类要》序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明确提出了内伤的范畴,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 。
石筱山全面发展并完善了中医伤科内伤学说 , 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 。他指出:“在祖国的伤科中,并不是专治骨折和脱臼,另外还有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内伤 , 所以人民群众不把‘伤科’单称作‘骨科’,而一定要叫伤科,就因为还有内伤的因素包括在内 。”
石筱山创立伤科“内伤”新说,认为内伤辨病,则应在整体观指导下分部位而论,有头部、**、腹部、腰部等内伤之称 。对头胸腹之内伤 , 不论其新伤宿损,或虚实之证,总与肝经相系 。前贤有“跌扑损伤,败血必归于肝”的论述,故施治时均主以肝经药物,尤善运用柴胡 。他认为:“柴胡乃和解之药,能升能降,通肝胆之经 , 只要善于使用,上中下三部之病均宜入方 , 为医治内伤之要药 。”如治疗头部内伤的代表方有柴胡细辛汤、天麻钩藤饮、防风芎归汤等,疏肝理气、祛瘀生新、调和升降为主 。
胸肋与胁肋内伤 , 成因皆由强力屏气所致为多,然胸肋之伤乃属于太阴经,症现胸满而痛 , 难于呼气 。胁肋之伤 , 乃败血留于足厥阴经,胁肋痛胀,难于转侧,艰于吸气,故胁肋伤者,当调肝和营 , 偏于伤气者用柴胡舒肝散,偏于伤血者以复元活血汤出入 。若瘀结成形者 , 须加剔络之品,若胸肋伤者,当参以理气宣肺 。若阳气沸腾,迫其阳络而溢者,须增入清降为宜 。
治腰部内伤,要分清劳伤与劳损之不同 。所谓劳伤者,多起因于伤力,往往由于操劳持久 , 积劳而损伤 。若劳伤不愈,遂成劳损 , 引叶天士《临证指南》所曰:“劳伤久不复元为损 。”以此明确劳伤与劳损的概念 。在治疗上则着意于劳伤与劳损的调治,以温补肾经与脾胃为法,常选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变通 。至于会阴为物所击致所谓海底伤,尿道受损 , 小便带血,当通厥阴之气,分利清浊 。睾丸致伤,每致瘀滞至结,当从化坚祛瘀为治,常采用柴胡桔梗汤加减 。然则内伤证多,苟能触类旁通,可以应变无穷矣 。
善外治之法,三者兼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