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五 )


继承与创新
在临床实践中继承发展
石氏前辈以吴门医学为底蕴,将武功修炼与理伤医术相参合,形成特色鲜明的石氏伤科流派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石筱山即放弃私人诊所进入公立医院,并将全部家传秘方和技术无偿捐献国家 。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建立,他受聘创建该院伤科,并任第一任主任 。他高瞻远瞩,不辞辛劳,终于在一所大学附属医院内建成由他领衔的石氏伤科临床基地,并以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核心引领科室医疗、教学、科研等事业发展,龙华医院伤科也因此业务蒸蒸日上 , 患者近悦远来,名闻遐迩 。在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引领下,现在该科已是拥有150张床位的部级重点专科和国家重点学科 。
由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引领下的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伤科,第四代传人诸方受教授引领下的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也都成为石氏伤科的重要基地,并都建设成为部省市级重点专科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发展迅速,由于其医学理念的局限性也使之在服务中受到制约 。就骨折、脱位、伤筋、内伤等中医伤科四大疾病而言 , 石筱山所倡导的学术思想和所积累的临证经验,今日依然为提升业务能力和疗效水平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
当代社会交通发达,人口老年化激增,加之空调、电脑、驾车等在生活、工作中的普遍化,这些都为中医骨伤科带来越来越多的疾病防治需求 。而石氏伤科擅长于急慢性损伤和内伤防治,因而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受到病家普遍欢迎,从而使石氏流派基因得到保存,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继承发展 。
在科学研究中探索创新
我们在继承发展石氏伤科流派的工作中,始终以临床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引领,在探索中实现流派创新 。先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防治伤科疾病中不仅有特色,而且疗效卓著,如果通过临床研究获得客观评价,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客观规律及关键创新点 , 这样流派的优势就会变得清晰,其愈病机理就不仅是中医学的单一说法 , 还能从现代生命科学中找到客观证据,从“黑箱”走向“白箱”,形成“普通话”、“世界语”,让中西医对话,走出国门 。
我们坚持“一体两翼,三度引领,四抓不放,五大期待”的思路 , 以石氏伤科理论和经验以及自己的实践感悟为基础开展了多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骨关节退变性疾病、骨代谢性疾病等方面以及促进骨折愈合、颅内血肿吸收、围手术期治疗等方面形成系列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入探讨石氏伤科气血理论、兼邪痰瘀理论、肝脾肾调补理论等 。先后中标国家及部省市局级课题20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先后获得国家、部省市级奖项50多项 。
开发了石氏三色敷药、芪麝丸等国家级新药以及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 。各个基地都设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龙华医院伤科成为部市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实验室 。
2003年还建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并与世界华人骨研学会合作,在中国成立了首家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2012年9月,在石筱山先生400多名弟子的支持和参与下,在龙华医院成立了“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 。
在培育人才中薪火相传
石筱山是中医教育家,生前亲临亲为,耳提面命培育了包括其子石仰山、其女石凤珍、侄儿石纯农 , 学生梁劲予、杨锦章、诸方受、施杞、蒋立人、沈德骅、罗济平、诸福度等数十名弟子 。他又有很深的理论造诣 , 曾先后发表《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石氏伤科经验介绍》《筋骨损伤述略》等论文,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型师承教育经验 。

推荐阅读